0  212148  212156  212162  212166  212172  212174  212178  212184  212186  212192  212198  212202  212204  212208  212214  212216  212222  212226  212228  212232  212234  212238  212240  212242  212243  212244  212246  212247  212248  212250  212252  212256  212258  212262  212264  212268  212274  212276  212282  212286  212288  212292  212298  212304  212306  212312  212316  212318  212324  212328  212334  212342  447090 

4.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试题详情

3.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D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试题详情

2.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试题详情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岳飞:是一位精于军事,爱国爱民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但因自己愚忠而被投降派所陷害。

试题详情

3.归纳写作特点。

(1)作者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衬托;以“鄙”衬托“远谋”。

(2)课文写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之战“长勺之战”,为何略写作战过程,详写“曹刿论战”?

明确:为了刻画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主题。

试题详情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试题详情

1.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试题详情

6.分析人物形象

(1)从全文看,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爱国、谨慎、具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

明确: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战胜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作战中正确地运用战术;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3)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

明确:战争开始之前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

战中的“将鼓之”“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

(4)那么,鲁庄公是“昏君”吗?

明确:不是,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为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这表明他与一般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试题详情

5.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

(3)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4)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