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2590  212598  212604  212608  212614  212616  212620  212626  212628  212634  212640  212644  212646  212650  212656  212658  212664  212668  212670  212674  212676  212680  212682  212684  212685  212686  212688  212689  212690  212692  212694  212698  212700  212704  212706  212710  212716  212718  212724  212728  212730  212734  212740  212746  212748  212754  212758  212760  212766  212770  212776  212784  447090 

5.对本文说明顺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

B、由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

C、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D、纪念碑建筑过程顺序

试题详情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

A、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B、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

C、我踏着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D、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试题详情

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A、接近 B、流传 C、挂下 D、低下

⑵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A、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 B、认真仔细地观看

C、从近往远观看 D、从低往高观看

试题详情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矗立(   ) 崇敬(   )

践踏(   ) 峻峭(   )

试题详情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瞻仰( ) 旌旗( ) 天堑( ) 挑x n( ) 上s ( )

试题详情

(二)、简要过程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本节课据此设计如下:

1、初读感知课文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疑难的地方,为下面设疑作准备。

2、通读全文,教师解疑

学生互评朗读并翻译,要求读准字音、句读,重点句段能意译,理清作者思路,为下面环节扫清障碍。

3、研读重点段落,体会语言精妙

学生在上面的各环节提出问题,教师分问题讨论,为下面的写作练习做准备。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鉴赏的潜能,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请举具体例子说明(考查学生感悟、鉴赏的能力)

本文读来音韵和谐,你能发现作者怎样营造这种效果?指出对偶、韵脚(培养学生语感)

想像文章描绘的画意,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

4、析读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请学生当一会老师给别的同学出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沿溯阻绝”指陆路还是水路被隔绝,既被隔绝为何“王命急宣”时能急传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写景顺序,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顺序?

5、练习延伸,学本文写作方法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学习本文写景方法。)

6、归纳总结

试题详情

(一)、课堂结构:导入、讨论,教师点拨,课堂练习布置作文。

试题详情

5、练习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上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结合。例如:我创设情景提问学生对秋景一段怎样读?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带冷清萧杀的哀婉,”依据是“哀转久绝。”有的说“带天高云淡的舒畅”依据是“晴初”和“林寒涧肃”等等,  虽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却颇能显示学生的思考力和个性。

试题详情

4、创设情景法提高写作能力

试题详情

3、设疑法:突破难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