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2673  212681  212687  212691  212697  212699  212703  212709  212711  212717  212723  212727  212729  212733  212739  212741  212747  212751  212753  212757  212759  212763  212765  212767  212768  212769  212771  212772  212773  212775  212777  212781  212783  212787  212789  212793  212799  212801  212807  212811  212813  212817  212823  212829  212831  212837  212841  212843  212849  212853  212859  212867  447090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试题详情

1  学生背诵《季氏伐颛臾》第3段和《荷蓧丈人》第2段。

2  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亚圣孟轲。

试题详情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试题详情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试题详情

   《(孟子)二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试题详情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试题详情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    死于安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④
 ③  国恒亡            死即举大名耳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             ⑥
    发于声            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试题详情

3.学生大声读课文。

试题详情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