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分中,作者将父母的爱子之心,一步一步推向高潮:送大儿子后分手时,“这对父母是眼含热泪,难割难舍”;父亲牵二儿子换大儿子时是“无精打采”;母亲用女儿换二儿子时是“失魂落魄”;最后竟然是“痛哭失声”。他们也讲了换回甚至要回孩子的理由,这些理由并不是根本的,根本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片诚挚的骨肉爱。他们“宁可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也不舍掉一个孩子”。从这里我们了解了一颗伟大的父母的爱子之心,这颗心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改变。最后那位财主夫人也深受感动。
文章一开始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两个人,一位是风度极佳、引人注目的高贵妇女,身边还有女佣和打杂的,极言她的富贵;一位是衣衫褴褛,寒酸相十分显眼的孩子的父亲,极言他的贫穷。这一对比为下文打下伏笔。接着叙写了女佣和孩子父亲的一段对白,从各自的语言中我们了解了双方的情况:贫穷的父亲共有四个孩子,已没有能力抚养孩子了,但绝不会把他们扔了。这里第一次反映了父亲对孩子们的爱;那高贵妇女的丈夫是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日子很富足,只是没有孩子,所以要求送一个孩子给他。文中特别强调了孩子到他家后,不仅能过好日子,且可以继承家业。在一般人看来,这是求之不得的:既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又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应该立即答应,但那父亲脸上的表情却十分犹豫。这就更能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
全文共十七自然段,根据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2.作者散文作品的特点
川端康成的散文作品,形式很多,诸如游记、小品、随笔、杂文、叙事文等等。无论哪一阶段或哪一形式,都很像他的小说,表现出清淡而隽永,委婉而含蓄,质朴而真实,不时抹上淡淡的哀愁和感伤,乃至东方的虚无色彩。同时,他的散文大都是扎根于实际写生的基础上,不仅描写景物、事物的轮廓,而且注意心理的剖析,常常是散文小说化,或小说散文化,展示了日本文学之美。
1.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在日本,在世界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其实,他的散文与他的小说一样,也给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增添了光彩。我国著名散文家刘白羽读了川端康成的散文名篇《我在美丽的日本》后“深为那清淡而纯真的日本文学之美所倾倒”“真正感到川端康成之美”,并说,川端康成这篇名文“向世界展示了东方的美”。
褴褛:(衣服)破烂。
寒酸:本文形容穿得破烂而显得不体面。
无精打采:没精打采。
酬谢: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濑户(lài) 吩咐(fēn fù) 冷酷(kù) 犹豫(yóu yù)
褴褛(lán lǚ) 酬谢(chóu) 妥(tuǒ) 缘故(yuán)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别)小说家,著有散文名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