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家凯洛夫的话说得有无道理?为什么?(从已学过的课文中举例)
2.遗传学家托尔曼的实验之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1.遗传与智力究竟有没有关系?怎样说明?
2.“主题”指故宫中太和门、前三殿与乾清门、后三殿两处建筑物。
“变奏”指上述两处建筑物中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出现的细小的变化和差异。
“伴奏”指故宫主轴线通道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等建筑物旁边的陪衬、装饰性建筑物。
这里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比喻,把人们眼中所见的事物比喻为耳中所听的事物,对于一般了解音乐而不知道《放牧图》和故宫的读者来说,既便于理解,又显得生动。
第四题:略
[类文品读]
遗传与智力的关系
智力是一个诱人的话题,也是科学家和哲学家致力探究的难题。人类发展史上,类似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等智力超群的科学家、发明家应该更多,但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人寥若晨星,太少了。
人的智力高低究竟与什么相关呢?是否与家庭遗传史有关呢?科学家、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曾调查过300位名人的家史,认为这些高智商的社会名流都是家族遗传的。他说,4位著名法学家的儿子中,有一个可能成为法学家,如果是普通工人家庭,要4000人中才有一个法学家。
遗传学家托尔曼为验证高尔顿的观点,曾用大白鼠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将白鼠放进迷宫“考试”,看谁进去后出来最快。然后选出最“聪明”的雌雄鼠,让其交配生子;同时选出“最笨”的老鼠作对照。繁殖一代,考察一代,7-8代后发现,“聪明”的鼠生下的子代,一代比一代“聪明”。“笨”鼠的子代,则一代不如一代。
瑞士生理学家海登,对这些实验老鼠的脑细胞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聪明”鼠脑中的DNA比“笨”鼠的高10%。如果将这种叫神经多肽的物质,注射到“笨”鼠体中,奇迹出现了:笨鼠变得聪明起来了。以富尔克为首的几位学者对245位青少年进行了为期7年的跟踪研究,也证明了智力与遗传密切相关。
不过,也有科学家发现,尽管是“聪明”的白鼠,若将其关进小笼子,生活富裕,但无所事事,同时,将另一只“聪明”的白鼠与其他的老鼠生活在一起,不仅有丰富的食物,还可以进行游戏活动,尽情享受。几个月后再进行“考试”,结果发现,每天生活丰富多彩的要比生活呆板无所事事的白鼠“聪明”得多。教育家凯洛夫曾说,“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和德性。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必须借助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
中国著名作家夏衍说得更富有哲理。他说:“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学生时代就曾被老师和家长看成是没有发展前途、不受欢迎的学生,甚至还被学校除名。但他们发奋图强,都功成名就。当人们称爱迪生为天才时,他却用亲身的经历阐述了智力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他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牛顿、华罗庚等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却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神学院并非是出众的学生,但经历27载的考察研究,最大限度开发了自身潜在智能,写出了划时代的《进化论》。
木匠齐白石,半路出家学画画,日日磨砺,成了一代国画宗师。李时珍30年修出了《本草纲目》。歌德58年终成《浮士德》。显然,这些都不能用“遗传”来解释。
总之,天资聪慧者是幸运的,因为遗传注进了大器的胚胎。但遗传的天赋只是智力发展的内部条件,并非成才的决定因素。当然,想真正揭开智力之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主题”指《放牧图》整副手卷分别以“骑”和“马”为中心的几个主要内容。
“变奏”指《放牧图》大致相同内容的画面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乐章”指《放牧图》整个手卷由不同“主题”和“变奏”分成的几个部分。
“伴奏”指《放牧图》画面上马群中间和周围展现出的原野上的低伏缓和的山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
3、文章的论证方法有何特点?
就论证方法而言,梁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法。所举例子至少包括以下8个:①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③李公麟的《放牧图》;④首都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⑤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及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⑥颐和同中的谐趣园;⑦颐和园的长廊;⑧回廊墙上的花窗。
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引述8个例子,不可谓不多,但它们无堆砌之嫌,究其因,得归功于梁文的“分门别类法”,即将8个例子分派到“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中,且随着议论的不断展开而逐一举例论证。综观这些例证,既有典型性的又有一般化的,既有实举又有虚拟,既有直接举㈩又有侧面引例。一句话,所有例子经这么“左进”“右出”,“东拉”‘西扯”,就毫无累赘之感了。
须知,虽然事实肚于雄辩,但不是例证越多越好。典型的以一当十,一般的十个也于事无补。还有,只从某一个角度去论证,三五个事例就会嫌多;如果从多个角度去论证,九个十个也不算多。况且,论证一个中心论点,也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论证,否则论证就乏力,说服力就不强。
[练习解答]
第一题:音乐,舞蹈,绘画,建筑。
建筑。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同的谐趣园、长廊和乐寿堂临湖回廊墙的花窗。
第二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
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第三题:词典意义略
2、怎样看待作者对当时建筑的评价?
本文写于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解放以后,在战争的废墟上,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筑了数不清的普通民居和桥楼珍品,这里面也凝聚有建筑专家们的智慧和汗水。但限于经济实力和设计水平,当然也不排除政治因素,特别是特定时代“多快好省”思想的驱使,使得很多建筑流于平庸,失于呆板和凌乱。作为一个严肃的、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建筑专家,他一定看到了这一切,并深入思考过这一切,因此,他在文章的结尾,鲜明而又恳切地提出来:“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在当时,这无疑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现实针对性。今天,历史又前进了40多年,但是,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作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和美学命题,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在建筑艺术中,在一切艺术创作,乃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1.怎样看待作者对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概括与评价?
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既是一个哲学的辩证法问题,也是一个美学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具体的现实意义。梁思成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的建筑专家,他虽然站在艺术创作的高度,纵论了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绘画艺术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但落脚点还是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占今中外数不胜数的著名建筑,包括中国的故宫、颐和同、苏州园林、四大名楼、人民大会堂.古代的赵州桥和当今的武汉长江大桥,都体现了以重复为内容的统一性和以变化为内容的生动性,这些建筑杰作,一定都经过了作者的深入研究,并启示了作者的理论概括和创作灵感。
1.举例典型丰富,论说有力
文章虽然是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但落脚点还是在建筑艺术,因此,文章所举的建筑艺术方面的例子十分典型,而-且介绍详尽。人民大会堂的柱子和门、窗、檐、额,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二殿”等,颐和园的长廊和花窗,这些建筑都是经典之作,以它们为例,极有说服力。此外,文章还举了不少其他艺术门类的例子。有音乐艺术的举例,如舒伯特的著名五重奏《鳟鱼》;有舞蹈艺术的举例;还有绘画艺术方面的举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这些都是古代名画佳作。综观这些例子,有建筑艺术和非建筑艺术,有古有今,有中有外,而且凡是提到作品名称的,都是名家名作,这样典型而丰富的举例,使文章很有说服力;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着重复与变化的规律这一中心观点,论说得十分清楚,令人信服。
2.巧用比喻,形象生动
文章所淡的道理是个哲学层面的问题,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实际就是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既有深刻的道理,又有美学内涵。但文章的表达不仅不枯燥,反而很生动很形象,这与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运用了很多方法有关。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巧用比喻。例如。文章在举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说明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时,有这样一段话:“整副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像“乐章”、“主题”、“变奏”、“伴奏”这些术语,本来都是用于音乐的,这里用来描写绘画,是将绘画比喻为音乐,刁;仅使了解音乐的人能更好地理解绘画统一性和变化性协调和谐的特点,而日-能使渎者通过想象,实现听觉与视觉的巧妙沟通,以形成更丰富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此外,在介绍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时,都有把建筑比喻为乐曲的“主题”、“变奏”、“乐句”、“乐段”、“伴奏”、“前奏”的说法。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