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3340  213348  213354  213358  213364  213366  213370  213376  213378  213384  213390  213394  213396  213400  213406  213408  213414  213418  213420  213424  213426  213430  213432  213434  213435  213436  213438  213439  213440  213442  213444  213448  213450  213454  213456  213460  213466  213468  213474  213478  213480  213484  213490  213496  213498  213504  213508  213510  213516  213520  213526  213534  447090 

2.解释词语。

①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

②与有荣焉:____________

③囊萤映雪:____________

④肃然起敬: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百索子(  )        ②门(  )     ③红菜(  )

子(  )           ⑤(  )      ⑥车(  )

试题详情

   1976年,唐山地震后不久,我从东北回京探亲。爸说我在乡下缺油水,得吃点好的“补补” ,拉着我去了西单菜市场。

   买肉排长队。爸极有耐心地与我商量:买硬肋还是五花?喜欢吃腐乳肉还是“腌嘟鲜”?身后 的一个妇女掩口而笑:这个爸爸也忒民主了!

   冷不防,突然有人在爸的肩膀上猛地击了一掌,宏声大嗓地叫道:“哈哈!汪曾祺!”回头一 看,是一位与爸年龄、个头相仿,身板结实的老头。他一手拎了一只硕大的菜篮,另一只手 仍然很亲热地拍击着爸:“好久不见啦!”爸也十分高兴:“成荫啊!你这家伙!最近忙什么 呢?”“忙不忙,忙什么,上边说了算,由不得咱们!”爸会意地点点头。

   寒暄了几句,成荫凑近爸的耳朵,神神秘秘地问:“最近听说‘江’的什么事没有?”爸立 刻两眼发亮,跟我说:“你先排队,快到了叫我。”两人躲到一边聊天去了。

   刚开始,他们还挺谨慎,轻声轻气地,谁知越说越高兴,忘了形,声量便控制不住了,还嘻 嘻哈哈地笑个不停。排队买肉的人被他们吸引了注意力,拼命地竖起耳朵,虽然只能听出 只言片语,但说的是谁,敏感的人肯定是明明白白。

   我为他们攥着一把汗。那个时候,尽管老百姓对“四人帮”已相当不满,可是基本都是关起 门来议论,“上面”隔三岔五地追查“反革命谣言”,人们懂得自我保护。我叫爸:“你过 来,快排到了!”他摆摆手:“别急,还得会子!”我又叫:“马上就排到了!”他倒干脆: “你自己看着买吧!随便!”

   买了肉,我过去拉拉爸的袖子:“你们不会小声一点儿?别人都听呢!”成荫笑着吐吐舌头: “得嘞,不聊了!”拍拍他的大菜篮:“家里给的任务,还没完成呢!”爸说:“这位可是会 吃好东西的主儿!”没走几步,成荫回过头大声说:“什么时候找机会喝几杯?”爸自是慨然 应允。

   “闹了半天,大导演就是这个样子呀?”我笑着说,爸很认真:“嘿,他可是个大好人,又 有 才华,又直率,人家正经是个老革命呢,一点架子都不摆。”我问他们怎么会这么熟,爸说 ,他搞《沙家浜》,成荫拍彩色影片《南征北战》,大家都在江青的手底下干活儿,“一根 绳上拴的蚂蚱呗。”

   我买的肉已引不起爸的兴致,回家的路上,他有滋有味地“传播”起刚刚听来的“小道消息 ”。 

   [JY](汪明执笔)

   高邮〓汪曾祺

   爸过去不大谈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我们也想不起详细地问他。只是听妈妈说过,他很小就死 了亲娘,十几岁便离开了家乡,从来没有回去过。爸有时给他姐姐寄些钱,寄到镇江,我们 随着妈妈“你姐姐……你姐姐……”地说,他也没有意见。我记得曾经从爸的抽屉中翻出一 封落款“淡如”的旧信,问他:“谁是淡如?”“我父亲。”我们就“汪淡如如何如何”地 说 他父亲,爸并不制止。我从没有觉得“你姐姐”和“汪淡如”该与我们有什么实际的联系。 在我们的印象中没有故乡的概念,自然这种亲情就很淡薄。

   “文革”中,知道了爸的父亲是“地主”,于是在本来淡薄的感情中又加上一层反感。偶尔 爸说起他父亲的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我们只是不失时机地起一个哄;家里买了好的咸 鸭蛋,爸说远不如他家乡的大麻鸭下的蛋好吃,又说他的祖父把一个咸蛋分成两三顿下酒, 我们会嘲笑地说“穷地主”。

   我记得有一次看一篇繁体字的文章,问爸“?”字怎么读,他眼睛一亮:“邮局的邮,我的 家乡高邮的邮的呀!”他找来地图,眯着已经开始发花的眼睛,指出高邮给我看。在苏北, 离镇江不远的地方。“搞来搞去,侬是江北人!”我模仿着上海话说,爸稍有些不快:“江 北人怎么啦?地方穷就被人蔑视,没道理!苏北人和苏南人一样聪明、勤快!”停了一会儿又 嘟哝道:我的家乡也出过不少名人呢!

   许多地方的人对苏北人有偏见,我很少对人说起过我的老家在苏北。犯不上为那个连我自己 都没有好感的地方受“连累”。

   妈让爸给他姐姐汇些钱去。大姑姑收到钱,说她要把这钱作路费,来北京看看爸。爸竟慌乱 起来:十来岁上一别,几十年都没见过面,见了会怎么样?该说些什么?一连好几天,他变得 碎嘴唠叨,每天都把“我姐姐”挂在嘴上。妈笑他:自己的姐姐,又不是什么贵宾,至于你 这么手忙脚乱的!

   我们去火车站接大姑姑。爸没有把握地说,他怎么也想不出姐姐长得什么样子了,万一认不 出来,接不到怎么办?我开玩笑:那就等到最后,把剩下的一个没人管的随便什么老太太接 回来!爸用白眼瞪着我,觉得我简直一点都不体谅他。

   担心真是多余的。这对分别了几十年的姐弟离得大老远,就双双地定在那儿,眼中盈盈地闪 出泪光。爸声音发颤地小声说:那就是我姐姐!那就是我姐姐!边说边快步地迎了上去。然而 ,下一步并没有出现影视剧中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姑姑很镇定地把她的外孙“小黄毛”和 随身的两个旅行袋介绍给我们,爸也只是问了“一路上还算顺利吧?”一类的话,大家从从 容容地回家。

   大姑姑衣着朴素,但是整整齐齐。她身材瘦小,面色微黑,总是垂着眼睛,让人觉出她有些 忧郁。她的话不多,声音低低的,说着一口高邮话。爸说,光是听听她的声音,就能想起高 邮,想起小时的好些事儿来。

   爸陪着大姑姑聊天,不断地问这问那,姑姑十分冷静地一一告给他。对恍如隔世的乡音,爸 既熟悉又陌生,姑有时说得快了一点,他就听不大懂,问我:“说的什么?”我笑他:你的 家乡话,怎么倒要问我!爸有点不好意思:得适应一阵子吧。

   我和爸一起领着大姑姑各处走走。去故宫。爸旧地重游,很是激动,滔滔不绝,姑姑却静静 地不 动声色。到午门时,爸告诉姑他当年在城楼上工作过,住在旁边的一排平房里,不算正式的 职业,没有固定的收入,穷困潦倒。他们把脚步停在那儿,默默地把城楼上下看了个遍。两 副不同的表情,发着不同的感慨。

   坐长途汽车去长城。在三个多小时的漫长的路途中,两位老人大部分时间都各自沉默着,淡 然地望着窗外的景色,只有小黄毛不安分地大喊大叫。我从侧面看过去,发现这姐弟二人其 实长得十分相像,都是苏北人的样子--我过去从没有觉得爸像苏北人。我想得出他们小的 时候,姐姐文静,弟弟英俊。我不声对爸说:“你长得像你姐。”爸附在我耳边说:“小时 候大人都说我比她漂亮!”

   姑姑离京前说,什么时候回高邮看看吧。我们只当是一句分别时的客套话,并不往心里去。

   姑姑走了以后,爸常常愣着,我们看出来,他得了思乡病了。不久,他接连写了《受戒》、 《大淖记事》、《异秉》等浸透了高邮风土人情的小说。

   汪朗读大学时去外地报社实习,将结束时有信来,详详细细地告诉家里他动身的时间、路线 ,大概的车次,之后,一下子没有讯息,十天半月里竟不知去向。妈慌了,让我们每天查阅 他 沿途经过的那些地方的报纸,看看有什么天灾人祸可能殃及她的儿子。爸也查地图,一看经 过南京,便沉住了气,安慰妈说:“这家伙不会去镇江看我姐姐吧?”又过了几日,还是没 消息。妈见了熟人就紧张兮兮地通报:我儿子失踪了!

   终于来了一封电报:×月×日×时×次×车厢到京。看看发报地址,高邮!爸乐了:这小子 ,真行!

   我奉命接站。汪朗站在站台上朝我傻笑,身边一堆行李,筐子篓子之类。我也傻笑,因为他 和几个月前离开北京时相比,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剃了一个黑白分明的盖儿头,更显得脑袋 大;脚下穿了一双皮条编制的“草鞋”,虽说透着结实,但是又肥又蠢,一望便知是乡下货 色。哎,整个人完全就是一副久不进城的乡下人模样!

   一进家门,汪朝喊:哟嗬,这是谁家的阿毛呀?妈心疼地抱怨:钻到那么个地方,连个招呼 都不打!爸不远不近地上上下下打量着儿子,满脸都是笑纹,眼睛都乐成一条缝了!他用褒奖 的口气说:不赖!是个高邮孩子!

   汪朗一边拆筐卸篓,给我们看那些土特产,一边忙不迭地谈高邮。原来,他去镇江看望大姑 姑,姑侄俩一拍即和,便一道回了老家。老家那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的人,在这家伙嘴里都成 了至亲至爱。他自自然然地说“奶奶”(爸的二任继母)怎样,“姑姑们”怎样,“叔叔”和 “表弟表妹”怎样,一大帮子人被他掰得头头是道,俨然已成为一家儿的!我们觉得汪朗的 热烈让人不大能吸收,只有爸着着实实地被他感染了,仔细地听他说,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 ,虽然能看出来,他对汪朗的叙述并不完全了然。

   好几天过去了,汪朗回乡的兴奋已经降了不少温度,爸却更像一个不倦的挖宝人,变着法儿 从儿子嘴里掏出更多的“高邮”,他屁颠屁颠地跟在汪朗后面问这问那,让人觉得怪可笑的 。爸有一次很不平衡地跟我叨咕:我的家乡,我还没回,倒让这家伙抢了先!

   汪朗回过老家后,各种表格中的“籍贯”都由“北京”改成了“江苏高邮”。我把这个发现 告诉爸妈。妈笑着说,倒学会认祖归宗了!爸替儿子理直气壮:本来嘛!

   终于,1981年初秋,受高邮市政府的邀请,爸回到了他魂牵梦萦,阔别了42年的故乡高邮。 出发前他掩饰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劲儿,真如一个赤子将投进母亲的怀抱。

   江苏电视台为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 片子的录相带给我们看。汪朝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我 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 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饱含着泪, 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试题详情

   “文革”中后期。那天我和爸一起逛西单,走到“又一顺”饭庄附近,本来连说带笑的爸忽 然停了下来,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熙熙攘攘人群中的一位毫不起眼的老人。这老人就在我们前 面十几步的地方,穿了一身褪了色的旧军装,步履蹒跚,吃力地朝宣武门方向慢慢走着,看 得出来,身体不大好。爸犹豫了片刻,非常冲动地快步走到老人身边,一把便搀住了他的手 臂。

   老人显然感到意外,他一脸茫然地抬起虚朦的目光盯住爸的脸,迟疑着。爸试探着问:“您 是艾……”老人点头,“那么您……”“我是汪曾祺。”爸立即回答,语气中有些激动。

   爸扶着老人边走边聊,速度极慢。我跟在后面,隐隐约约知道他们诉说彼此的境遇,断断续 续地听老人说,许多年一直流放在东北和新疆,现在是回来治病……快到绒线胡同,老人指 指,说他就到了。爸很小心地送他过了马路。进了胡同口,他摆摆手,不让送了。老人没走 多远,爸又一溜小跑地追了上去,庄重地嘱咐道:“无论如何,您千万要保重身体!”

   我们站了好久,望着老人的背影渐渐远去。爸又激动起来,用一种我很少听到的高而利的声 调说:“简直不像话!把人整成这样!”“这老头是谁呀?”我小声问他。“艾青!大诗人! ”以后的一路上,爸不再作声,自顾自地沉浸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

   几年之后,在电视上看到了神采奕奕、侃侃而谈的艾青,与我们在街上遇到的判若二人。问 爸,他笑着说:就是他! 

试题详情

   1968年到1969年的一段日子里,爸与我到玉渊潭[FJF]錿[FJJ]了弯之后,总喜 欢绕一点道儿去一趟马神庙。在那儿买菜,顺便去京剧团的任志秋家里坐坐。任志秋就是爸 的小说《云致秋行状》中人物的原型。我的印象中,那阵子他的身体似乎不大好,好像还有 些什么烦心的事。有时去他家,是为他捎带工资,更多的时候,只为聊天。

   任志秋在梨园界呆了一辈子,爸说他是一部活的梨园掌故、名伶轶事大全。只要是戏和角儿 ,爸问什么,他都知道;他聊什么,爸都爱听。他谈吐极风趣,常常自己不动声色,却把爸 逗得哈哈大笑。

   有一次去,他劈头就说:“前两天儿去瞧了趟尚先生尚小云。爸马上问:“他还好吧?”“ 好?怎么样才算好呢?”他说,看见尚小云,他都没敢认。背着孙子,在马路边慢慢[FJF ]錿[FJJ]?呢。爸又问:“还那么精神漂亮吗?”任志秋直叹气:“眼睛里也不亮啦 ,走起道儿来连后脚跟都抬不利落啦!这么跟您说吧,和街道上的老头儿们毫无二致!”

   两在都闷在那儿,半晌无话。爸忽然十分激愤,眼圈都红了:“四大名旦呢,说毁就这么毁 啦?”任志秋说:“无论多么好的角儿,不让他练,不让他唱,哪儿还有个好儿?”又沉默, 爸的泪光闪烁。任志秋赶快排解:“老汪,您别介!您消消气!要说尚先生惨,比起那些被整 死斗死的,不是强百倍?您得往开了寻思!”

   回家的路上,爸唉声叹气,不断摇着头:“四大名旦……看孩子……就这么毁了……多少年 以后,就知道这是罪过了!”

试题详情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试题详情

1.研讨与练习二。

试题详情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试题详情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试题详情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