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3350  213358  213364  213368  213374  213376  213380  213386  213388  213394  213400  213404  213406  213410  213416  213418  213424  213428  213430  213434  213436  213440  213442  213444  213445  213446  213448  213449  213450  213452  213454  213458  213460  213464  213466  213470  213476  213478  213484  213488  213490  213494  213500  213506  213508  213514  213518  213520  213526  213530  213536  213544  447090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试题详情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试题详情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试题详情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试题详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试题详情

2.资料搜集: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粽包节等。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和大端阳之分(五月十五)。

2)端午节的起源,普遍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另也有说是纪念替父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等。

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就有段无避恶去毒的礼俗。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驱除蛇蝎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小儿挂香袋、系五彩丝;赛龙舟;吃咸鸭蛋,吃粽子等。都取避邪之意。

案例分析

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类似内容的文章,而且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太容易调动的起来,因此在涉及本案例时,我就注重了课前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于历史典故和民俗故事会有比较浓的兴趣,而且自己搜集资料也会更有成就感,因此以次作为导入,介绍相关的民风民俗,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

教案的设计也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真正落实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教师范读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再由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的精彩段落进行交流,最后分析完文章思路后全班齐度,逐步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以读为主,教师讲解的相对少一点,让学生感知风情浓郁的民俗画面。

试题详情

1.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妙趣横生。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

介于课文特点,本单元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文章本身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朗读,并品味文中重要的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仿写训练。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自己动手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

3)充分体现新课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是语文教学更鲜活,更有趣生动。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试题详情

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也有儿时的真趣,也有生活的真情。用你最擅长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试题详情

学生试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汪曾琪追求平淡而有味、用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的语言特点。

试以“我最喜欢          ,因为         。”说一句话。

(1)有表情地朗读下列句子,并能说出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给四人小组讨论时间,然后请小组代表合作发言。一人表情朗读,其他人赏析。

讨论后明确: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体现作者对故乡浓厚的情感。心态是对外乡人只知道故乡咸鸭蛋而不了解故乡不满,作者的意思是故乡不但咸鸭蛋好,故乡值得称道的东西应该有很多。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在极富口语话的语言中表示对他乡咸鸭蛋的不屑,在比较中突出故乡鸭蛋蛋黄的黄,好,充满了自豪感。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两句话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共同点?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特色?请同学们在刚才朗读和品析的基础上作总结。

讨论后明确:感情上共同表达了对故乡的浓浓深情。心态上是一种自豪感。语言风格在平淡中见深情,极富口语化。

(3)独立探究,赏析词语运用。

①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③“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请你说说每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让你读句子你会怎样读出其中蕴涵的感情。

(1)“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个句子中“肃然起敬”用得好。这个词语一般用法指对人的尊敬,这里却用来写咸鸭蛋,可见高邮咸蛋的名气之大,味道之好,让异乡人都产生了敬佩之情。“哦”字用得极好,在口语化的语气中听出外地人对高邮的了解就是鸭蛋。在读这个句子时“哦”可适当拖长音,表示出对高邮咸蛋的向往和知晓。同时读整个句子时读出作者的自豪感。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读句子时要特别读出“吱”字的味道,让人听了看了就想流出口水来。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鸭蛋居然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句中的“蠢”与“秀气”在平淡中而有了味道。生活中的情趣真是无处不在的。

总结归纳,体会语言风格:

在朗读品析句子的过程中,我们真是体会到作者散文语言的风格,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种风格特色。

(讨论后明确:平淡处见深情、平淡处见风趣、平淡处见味道。)

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与蛋壳之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