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体统”的实质是封建等级观念,即欺贫爱富,媚上压下。胡屠户虽然只是个杀猪的,却也教训范进要立个“体统”,说明封建观念深入人的思想深处,其实就是要范进摆出读书人的架子,轻视劳动人民,不与普通百姓来往。
第一层(第3-5段),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设计母亲吩咐范进上集卖鸡这个情节,一是说明范进家里贫穷至极,二是让人物离开家,由邻居转告他中了举,让他因不亲见报录人来报而不相信自己中举的事实。既与中举后形成对比,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报录人的称呼,证明了封建社会的一个事实:一旦中举,身价百倍,光宗耀祖。反复铺写范进不信,是为一旦亲眼见到报贴,几十年梦想一下子变为现实、喜极而疯作铺垫。这部分最精彩的描写当属第5段,动作、语言、神态等多角度、多侧面的刻画,极具讽刺意味。多少年朝思暮想,几近绝望之时,却意外中了举人,一旦中举,什么都“好了”,才由喜至疯。如此情节,让人没有半点怀疑。新举人的病态,既可笑又可怜。“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这些是正面描写;众人的惊讶,老太太的哭诉,是侧面烘托。这一层主要人物是范进。
第二层(第6-10段),主要写胡屠户治疯。
众人帮助,送这送那,商议治疯,媚态毕现。范进中举前,家中也缺米,怎不见有人送来?中了举,地位变了,才有这么多人来巴结。这是一处对比。
此次胡屠户的贺礼明显与前不同,不仅提了七八斤肉,还带了四五千钱,且跟着个烧汤的二汉,派头十足,“今非昔比”,此处也是一个对比。
在治疯过程中,胡屠户一反常态,对范进极力奉承,百般恭维,前倨后恭,又是一处对比。
这几处对比,着重反映的是范进周围人的趋炎附势,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这部分主要人物是胡屠户。小说以一处处精彩的人物刻画,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更具体、更深刻地刻画了胡屠户势利的市侩性格,讽刺十分辛辣。
“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先前的怒斥言犹在耳,这里却心生畏惧,丑态十足,难怪众人要笑,本来就滑稽可笑得很。
第9节“我那里还杀猪……今日果然不错”一段语言,与第二节一顿骂构成对比,“尖嘴猴腮”的范进一下子成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贤婿,引得众人的又一阵嘲笑,胡屠户的厚颜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层(第11、12段),张乡绅拜会范进。
张乡绅与范进从无来往,也非世交。小说却详写张乡绅来访,自有深意,与写众乡邻不完全相同。张乡绅先是“拉关系”,后又送钱送房,再次点明一旦中举,就可以改变命运,享受荣华富贵,这就是范进中举发疯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段与写众人一起,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更有力地说明范进中举后的地位迅速上升,也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权贵互相攀附、互相勾结的黑暗现实。
第一层(第1段),范进中秀才,虽然全家欢喜,但在胡屠户眼里,毕竟还不是“老爷”,因此一如既往,训导女婿,俨然尊长,神气活现。胡屠户的职业、地位、思想意识决定了他只能是个市侩。贺礼是一副大肠、一瓶酒,说明他铿吝得很,“凡事要立起个体统”,“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们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这些语言,反映了胡屠户思想深处严重的封建等级观念以及欺贫爱富、媚上欺下的性格。“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语含羞辱之意,全然不像贺喜。而本节末句“横披”、“腆着肚子”则进一步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一个傲慢粗俗的市侩形象。
第二层(第2段),范进确实穷,而中举后必然会改变命运,这便是读书人热衷功名的原因。胡屠户却断定范进做不了老爷,他把范进与城里老爷们相比的结果,是范进一无家财,二无相貌。“一口啐在脸上”,“一顿夹七夹八的骂”,当真“狗血喷头”,写出了胡屠户的丑恶卑鄙的嘴脸,亲情终究敌不过财势。这段骂,着实写得精彩,合乎人物的身份性格。“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这段心理的落脚点是“如何甘心”四个字,可见读书人对功名的痴迷。
这部分也写出了范进在中举前的卑怯、畏缩、迂腐无能、逆来顺受的性格。“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瞒着丈人”赶考……虽为简笔,却勾画了人物的可怜相,也与中举后构成了鲜明对比,为下文张本。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描绘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范进态度的迅速改变,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丑态和他周围各种人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扭曲,辛辣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本文题目是个主谓短语,“范进”是主要人物,“中举”是中心事件。课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两个部分。
吴敬梓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大厦将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年代。文士们醉心举业,八股文之外,百不经意。社会黑暗,人情凉薄。
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生活在南京、扬州等地,所交往的多数是“上层人士”,如官僚子弟、纨挎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等,对他们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种种卑行劣迹了解深刻;加上他个人生活的急剧变化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都为他创作《儒林外史》提供了丰富素材。
3.文化常识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规定: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必须参加童试,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为秀才,也叫生员、相公,或叫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在京城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2.关于《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节选自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题目为编者所加。《儒林外史》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为主干,是连缀多个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但全书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揭露和强烈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最好概括。《儒林外史》这部伟大的小说大约写于吴敬梓36岁以后,完成于49岁以前,为寄居南京秦淮时所作。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省全椒县人,清朝小说家。他出生于世代书香大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时人曾云:“国初以来重科举,鼎盛最属全椒吴。”然而对他影响较大的还是只做到江苏赣榆县教逾(八品学官)的父亲吴霖起和他本人后来所经历的困顿生活。吴霖起为人方正,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吴敬梓13岁丧母,后即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屡举不中)。23岁丧父后,他的生活急转直下,由于不善经营却又轻财好施,短短十年,家产荡尽无存,乡里传为弟子之戒。他也饱受世态之炎凉,看透了社会黑暗与人心龌龊的一面。他33岁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困。54岁时(1754)作客扬州,当年即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吴敬梓智慧超人,读书勤奋,年轻时也热衷举业,但中秀才后屡试不第。由于科举不顺,同时也因为看透了社会上大批官僚、绅士、名流、清客的恶劣灵魂,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鄙视功名富贵,一生不近举业。
(二)其他词语
盘缠:旅费。
见教:指教(我)。
权变一权变:姑且变一变。
攀谈:拉扯闲谈。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不省人事(xǐng):文中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一)应掌握的语境义
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 摆架子
宗师说我火候已到 写文章的功夫
叫浑家把肠子煮了 妻子
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规矩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 教书的地方
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 拿给
屠户……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 顾虑
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 很少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家乡
虽不轩敞,也还干净 宽敞
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结交
邻居内有个尖酸人说道 说话尖刻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正经有脸面的人 正派体面
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正事儿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