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3435  213443  213449  213453  213459  213461  213465  213471  213473  213479  213485  213489  213491  213495  213501  213503  213509  213513  213515  213519  213521  213525  213527  213529  213530  213531  213533  213534  213535  213537  213539  213543  213545  213549  213551  213555  213561  213563  213569  213573  213575  213579  213585  213591  213593  213599  213603  213605  213611  213615  213621  213629  447090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试题详情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试题详情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试题详情

2、 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试题详情

1、 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试题详情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试题详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试题详情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试题详情

●卡片①

在文章的后面,作者写了美好的月景,又引出了作者叹惜无人赏月的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暗示世间的人大都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逐名利,显露出作者厌世嫉俗、愤郁不平的感情。

(摘自《古代文学作品选讲》,少年儿童出版社)

●卡片②

作者是成“景”在胸之后,将景和情溶在一起,于笔端自然地流泻出来而为文的。景不生造,情不做作。

(摘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古典散文名作赏析》)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作者:杨先武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