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1·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道、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一积水空明
空灵 皎洁
竹柏一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乐观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概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杯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J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
遂: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溜。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有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杯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