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3461  213469  213475  213479  213485  213487  213491  213497  213499  213505  213511  213515  213517  213521  213527  213529  213535  213539  213541  213545  213547  213551  213553  213555  213556  213557  213559  213560  213561  213563  213565  213569  213571  213575  213577  213581  213587  213589  213595  213599  213601  213605  213611  213617  213619  213625  213629  213631  213637  213641  213647  213655  447090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钱塘江上游从闻堰开始就进人富春江,两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阳有郁达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纪念馆。七里泷段,群 山夹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峡之称。至桐庐境内,有瑶琳溶洞、桐君山、严子陵钓台、白云源等景区,都是旅游热点。 

 白云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飞瀑、幻雾于一体,可与四川的九寨沟相比。它又是唐代诗人方干的故里,历代墨客骚人问津 之地,素有“诗村”之誉,至今耕读之风不绝。当你进人白云源,立时就发现这里“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媛”的情景,显示出一种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这条旅游线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庐,也可以先到 桐庐,顺江而下。上述游览方法,对双休游的旅客来讲,最好是周 五晚出发,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长假期间出游,在游完富春江、桐庐之后,可顺便进人新安江畅游千岛湖。从杭州出发、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经富阳、桐庐、建德到千岛湖半岛上的淳安,历来是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旅游风景线路。 

试题详情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试题详情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备用: 

试题详情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 

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 

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 

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 

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 

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 

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 

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试题详情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