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师投影
(温馨提示):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
(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三)整体感知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师投影)
(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 的 ”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 清澈的水潭
景 静谧的森林 爱我河山
美 厚密的青苔 爱我中华
如 无边的林海
画 古老的神木
(二)各自放声朗读
(一)学法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 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1、 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首先在于节奏美。例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洁静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这段文字流畅而节奏鲜明,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纡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其次在于拟声美。例如,作者模拟小火车的声音,用了拟声词“咣当咣当”,使读者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触发了“思古幽情”。
再次在于音节美。例如:“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这段文字全部使用成语或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出音节美。
最后在于修辞美。例如:“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中用了5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
本文的情韵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融情于景。例如,课文的第5段,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爱意,显示了情韵美。
二是托物寄情。例如,课文的第9段,这段富有音乐美的文字,让读者听声辨形,使人将声感转化为形象,愈加激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1.移步换景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作者把行踪线索交代得很清楚。从进山到下山,作者边行边看,边描写所见风光。
2.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进山时抓住林海中幽深的特点来写;到阿里山小火车站抓住不同寻常的古典文化氛围来写;在深山深处,抓住潭水清澈、林区宁静、曲径幽路、森林无边的特征来写;到了神木,抓住“神木”的巨大和悠久的特征及“巨创”来写。
6.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作者于神木“巨创”中发现的丰富、深邃的内涵,正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三个比喻写树躯、树身,突出“大”和“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