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提出朗读要求,学生自读
要求:(姿势端正,双手拿书,身体坐直,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语气恰当)
3,找学生读
男、女学生各找一人,进行朗读比赛,然后让两个同学彼此互挑毛病
(二)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自述)《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
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中几乎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在山的那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板书课题)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
第一课时
朗读、合作、探究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2,准确复述课文内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涵的人生哲理,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山------ 海
(群山--困难) 梦想(理想)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冯雨晴
小时候
妈妈常常带我去江边玩耍
我总爱问妈妈,
江的东边是什么?
是太阳的家吗?
妈妈告诉我:
那里,是碧蓝碧蓝的大海……
有一天,
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见到了海。
海,
它和妈妈说的一模一样,
碧蓝碧蓝的海水,
蔚蓝蔚蓝的天空,
交相辉映着,
在天和海的交界处,
点点白帆……
飞舞的海鸥……
构成了,
一幅美丽的海天一色图。
夕阳下的大海,
更是灿烂无比:
一切的一切,
都仿佛被镀上了,
一层耀眼的金色,
宛如仙境一般……
这就是海,
我朝思梦想的大海。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飞,飞--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飞,飞--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飞,飞--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