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师(进一步解释):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选择你们认为深刻、精辟或发人深省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声情并茂地吟诵你们组赏析的句子,力图打动听众,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3.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小组尝试研讨解决,当然可以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向权威挑战。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时间:五分钟。注意:要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成果作出摘记,然后推举三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陈述、展示探究成果。(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师:时间到!下面我们分组展示探究成果。(各小组代表分别发言)
生1:我们欣赏的句子是:“如果没有一片……家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这句话是说……
师:结合你们自己的感受谈谈好吗?
生1: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夏令营,很多天不能回家,晚上我偷偷地抹泪,真想马上回到我的家!等到终于回到家的时候,就像小船进了港湾,自由极了!幸福极了!
师:她谈得很好,谁来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师进行美读指导)你们的问题是---
生2: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家是温暖的港湾”?
师:你们认为呢?
生3:课文第二部分的第5自然段作了详尽的阐释。
生4:我们赏析这一句:“然而……多么欢快。”说明了船对港湾的依恋和向往。(师请一生朗读。并进行指导)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
生5:第一部分“家是一条船”里写道: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第二部分里却说,渔民们看到港口就希望回到家,这是否矛盾?
师:这位同学很有挑战精神。(问一生)你的理解是什么呢?
生6:因为港口是他们更大的家、更温暖的家。
师:下面哪位同学说说第三部分的内容?
生7:我们赏析这一句:“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这个家。”因为家使人感受到人生在世的美好。
师:你认为这一段中表达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样的感情?
(生吞吞吐吐,师美读启发)
生7:表达了作者对家的向往和深深的思念。
师: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沟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教人如何不想它?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读出这种“依恋”的情感来!(生读)
师:你们的问题是---
(学生没有提出问题)
师:老师倒有一个问题,文中说:“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我想很多同学的妈妈一定是制造这种所谓的“噪音”的“高手”。这种絮絮的唠叨声也是“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吗?
生8:这是有前提的,是“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譬如你在外孤苦无依倍尝委屈艰辛时、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再去听听妈妈的一些唠叨,不是很幸福的事吗?
师(指黑板):文中,作者先是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想一想,这几个比喻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板书:人生漂流)(生讨论)
生1:“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也就是把人生比作一条河,而船、港湾、岸都是与河流有关的。
师:也就是说,后面的几个比喻是以第一个比喻为前提的。同学们接着说---
生2:人生是漂流的,把船比作一个家,就是说漂流的人找到了休憩的地方。再把家比作港湾,是说船是靠着港湾的,港湾又靠着岸。这几个比喻是彼此相联的。
师(小结):也就是说前面的比喻是后面比喻的前提,后面的比喻是前面比喻的深化,特别是关于家的第三个比喻,是前两个比喻的极致和升华。家为人类提供了登上世界的起始之站,又提供了一个离开现实世界的离别之站。(把板书勾连成船形)“家是什么?”不同年龄、身份、阅历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下面,让我们与自我对话,体味“家”之情(屏幕显示两段文字):
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摘自泰戈尔《新月集》
问孩子:家是什么?
他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摘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自选集》
(学生在《献给爱丽丝》的音乐声中朗读屏幕显示的文字)
师:(音乐声中动情讲述)和很多同学一样,老师也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家里有我温柔贤惠的妻子,有我天真可爱的女儿。(展示家人的照片)我深深地爱着她们,她们也深深地爱着我。我们这只小船,已在风雨中驶过十多年的航程。在我心中,家是妻子无微不至的体贴,家是女儿得寸进尺的撒娇。我们今天用心品味了周国平的《家》,同学们对家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请你们来谈一谈:在你们的心中,家是什么。
生1: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生2: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生3:家是一盏为我点燃的灯,它永远地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掌声)
生4:我认为家是一棵大树,我在这棵大树的树阴下成长,它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温暖,给我依靠。(掌声)
师:同学们的发言既深刻又富有诗意,真让我激动!老师想说的是,我们在享受沐浴家人关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加倍地爱我们的家人。爱一切我们应该爱的人!去爱我们的民族和祖国,最后,愿在座的各位同学和老师都有一个温馨、温暖的家!(下课!)
执教感言
《家》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教读这篇课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一、与课文对话,理解“家”的蕴涵;二、与自我对话,学会思考人生。并力图体现以下理念:
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
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
例文:
家乡的雨
如果没有那种风飘雨摇时独居异乡的孤苦感觉,如果没有中秋月下清幽苍凉的思乡之情,如果没有穿行于乡间路的恐慌,或许还不会觉得我的家乡--一个古朴的小城那么温馨、醉人。(点评:用假设句引出对故乡的思念。)
家乡的雨天没有肆虐的风。雨洒在家乡的背脊上,空蒙欲生烟,黛色的山卧在小河畔,静说而富有诗意。都时,在我们这群天真幼稚的女孩看来,追求那独有的浪漫,莫过于雨天了。常常是挽起裤腿,直到膝盖,套上红凉鞋,或别出心裁地撑把好大好大的黑伞,在石板路上一直走下去;或独自站在桥头,极目远眺,弃了伞,任雨丝悄然停在发梢、肩膀……(点评:用优美的语句写出了雨的温柔。)
哦,家乡的雨,带着浓浓的乡思,在我的心头回荡,挥之不去……(点评:结尾含蓄表达思乡之情。)
总评:本文通过描写家乡雨的温柔、静谧,突出了雨的诗意美,表达了思乡之情。语句优美,情真意切。
[合作探究题]
D 点拨:从这两件事的性质上考虑。
6.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 点拨:外物(客体)的意义随人(主体)的情感、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文章分析外物的内涵。
5.“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感悟(认识、理解等)。
4.(1)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点拨:如答到芦苇的生存环境。淡泊、独立、自由、坚强等切合题意的要点,且语言组织通顺的,可酌情给分。(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却是有思想的,坚韧的。(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一句回答也给分)点拨:这一议论性语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可用自己的话解释,也可用文中语言解释,但无论何种解释,都必须把中心明确揭示出来。
3.(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点拨:既然是找两个句子,就可能牵扯到上下文,因为前后文的相互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的充分条件。
6.开放题,符合题意即可。 点拨:可从母亲的勤劳角度谈感受和想法。
5.“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一句主要是为引出下文,因此不能调换。
点拨:从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思考。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