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纵容罪恶(或是自然的破坏者,或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庇护人类(或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2)善恶,美丑,得失相距微小。(3)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4)①答案中有"一堵墙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或是"多余""不必要"字样即可。②对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的向往与追求。
(5)为下文铺垫,既和有形之墙形成反差,又隐含着对无"墙"境界的追求。
(6)故乡;闰土和迅哥。
8.
(1)挺拔,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19)第一句
(2)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欲扬先抑;揭示白杨树与众树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由赞树到赞人过渡自然。
(4)递进;引导读者去思考,易于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5)赞美白杨树的内在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对比:揭示白杨树与众树不同,突出它内在美;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白杨树的内在美;排比:增强气势,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反问:增强排比的表达效果。
(7)②③④句从表达内容上看是层层深入的关系,③④的加粗词直接表明这样的关系,这样写,更利于读者接受。
(8)(二)写神;递进。
(9)写楠木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以达到艺术效果一致,协调,完整。再次点题,呼应开头,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7.(1)把"使"去掉。(2)把"互相"去掉。
5.A 6.C
4.(1)"zān"改为"zhān" (2)"rùn"改为"yùn" (3)"tái"改为"dài"(4)"yàn"改为"yān"
(2)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3)色彩艳丽;辽阔平坦。
(4)"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是麦田""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5)表示尊敬和赞美。(6)高原的平坦。
(7)"扑"与"奔驰"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且准确。
(8)不矛盾。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赞美白杨树作铺垫。
(9)承第2段转折,情绪由低潮转入高潮,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
(10)两次变化。雄壮伟大--倦怠,单调--惊奇。
(11)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12)开头……笔直的枝/……对抗着西北风;总分。(13)外形、色彩、风格。
(14)干、枝、叶。写出白杨树的外形美,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紧扣"力争上游",为写白杨树的神美作铺垫。
(15)"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对抗着西北风"。(16)第一句。
(17)"那"是远指,与上文"远上"相呼应;下文在对白杨树进行正面描写之后,使人对白杨树有了认识和了解,距离接近了,抒发主观的赞美之情,所以用"这"。
作业答案
1.C 2.B 3.B
1、导入
2、明确目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眼中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2)再读课文,白杨树生活环境怎样?
(3)三读课文,作者仅仅写了白杨树吗?还写了什么?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4)回忆课文,作者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4、思维拓展训练:
参天巨树毁于微不足道的蛀虫(材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祸患常积于忽微的生活经历(联想)
红烛----
兰花----
莲花----
5、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七段,写《根须赞》的一个片断。
要求: 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注意在记叙中贯穿抒情和议论
(第二教时)
课堂学习研讨(1--4)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第2段中概括高原特点的一句话,用"________"标出。
(3)把高原比做"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正是抓住了高原的两个特点,一是______二是
(4)用" "划出与"黄绿"相照应的语句,用"( )"划出与"大毡子"相照应的语句。
(5)"礼赞"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扑入你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中"扑"能否换成"进"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讴歌黄土高原,可是又写其"单调"和"恹恹欲睡",这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3段对上下文________即第2段和第4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语段作者的情绪发生了几次变化?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在本文中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第2段却拓开一笔而写高原的景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熟读课文,划出疑问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