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4312  214320  214326  214330  214336  214338  214342  214348  214350  214356  214362  214366  214368  214372  214378  214380  214386  214390  214392  214396  214398  214402  214404  214406  214407  214408  214410  214411  214412  214414  214416  214420  214422  214426  214428  214432  214438  214440  214446  214450  214452  214456  214462  214468  214470  214476  214480  214482  214488  214492  214498  214506  447090 

3.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 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进,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

试题详情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ao”,“早晨”的意思,这表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这个集子。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藉贯。

试题详情

1.提问: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写的文章有哪些?(学生回忆回答,教师肯定归纳)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试题详情

 作者离开仙台之后,虽未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和写过信,但“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作者深情地怀念和称颂藤野先生:“在我所认为我的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作者有时“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作者把对老师的怀念变为行动、化为力量:把经藤野先生改正过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将作为永久的纪念”;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居室里书桌对面的东墙上,以激励、鞭策自己,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文章最后一段里的“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决心和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军阀政客张目、效劳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文章的结尾,把藤野先生的深厚情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和加强文章战斗力的作用。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1 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这篇回忆散文,即写人又记事。写人,涉及到“我”、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人;记述往事,时间上前后跨越二十年,地点从东京写到仙台,又从仙台写到东京和北京。但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泳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本文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开头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失望、不满情绪,然后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一设问句,承上启下,自然的过渡到下一段,转换了地点和所写的内容,引出藤野先生。在第二部分,记叙了作者在仙台的主要生活经历和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引出与藤野先生的话别和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把怀念化为实际行动。

 文章回忆藤野先生这条主线、明线十分清楚,叙事连贯。文中还贯串着一条内在的线索,那就是作者崇高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先前不满东京和那些“清国留学生”而决定去仙台学医,后来告别藤野先生和弃医从文,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化为实际行动拿笔继续去战斗,这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都是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是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正如文中所写:“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2 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作者写人,注意抓住特征,选取典型的细节和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在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象地描绘出一位生活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品质。检查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我”肯解剖尸体的高兴和放心及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学工作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

 写“清国留学生”,抓住辫子这个细节。写有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耸起,像“一座富士山”;有的“解散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作者通过对辫子的描写,把这些留洋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对腐败的清王朝表示忠心的心态活画了出来。这些人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真是令人作呕。他们学跳舞,使房里地板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大概也是他们留洋学时髦的收获。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进行似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的思想本质和在东京的表现,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反感与厌恶。

3 语言的感情色彩。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示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精通时事的人”、日本的“爱国青年”等。而“标致”、“正人君子”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 

试题详情

 第一层(第四至五段),写去仙台时沿途所见和初到仙台时所受到的优待。

 作者从东京到仙台有六七百里,路途所见甚多,但文章里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可见这两处均留给他深刻的印象。对“日暮里”,文中未作说明。这站名很可能触发了作者思念故国深感忧愤之情,所以二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这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1600-1682)客死的地方。因他忠于明朝、反抗清朝,至死不渝。作者对这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这地方铭记不忘。这些细节都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

 因仙台还没有中国的学生,鲁迅到后受到优待,他认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仙台的天气寒冷,生活条件很艰苦,这大概同当时的日俄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也有很大关系。鲁迅到仙台医专求学,“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用“大概”表示似有此事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所以受到优待的原因,含蓄的表现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这些记叙,是在藤野先生出场之前。下文转入写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爱护。

 第二层(第六至十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

 第一层从写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和听许多新鲜的讲义引出担任解剖学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先写他的音容笑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到讲台上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接着,根据耳闻和目睹来写藤野先生,即通过上学年留级生给新生讲述藤野先生和作者自己对他的印象,突出藤野先生的衣着: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这既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清苦和俭朴,也反映了他工作认真、严于治学。

 第三层(第十一至二十三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几件有意义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对鲁迅的关怀。作者具体写这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中所表现的高尚品质。每一件,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他把“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和对作者的关心、帮助。第二件,写藤野先生一次指出“我”画的解剖图中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的错误,并给我改正了。这表现了藤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对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第三件,写藤野先生怕我不肯解剖尸体,后来放心了,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和关心。第四件,写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怎么裹法,他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成畸形的详细情形。这表现了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搞清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层,(第二十四至三十一段),写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这一层主要写了匿名信事件和时事影片事件。先写一天日本学生干事借“我”的讲义看而引出匿名信事件。由匿名信又使作者回想起前几天干事在黑板上写广告的事。事情的结局是遭到“我”和几个主持公道的日本学生的诘责之后,“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他们“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这件事,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事情的解决,也说明藤野先生和有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弱国的子民在军国主义势力强大的日本学习也备受污蔑欺凌。作者一次在课上看日俄战争的时事片,所放映的是一群中国人围着看被日本军枪毙的中国人。这是宣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污蔑中国人民的影片。作者看后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极大的震动。“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次看影片以后,他学医的想法改变了,决定弃医从文。他深深感到,要救国,首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沉睡麻木的人们。许多耳闻目睹的现象、一系列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医学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第五层(第三十二至三十五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

 作者去找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藤野先生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表情“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弃医离去感到悲哀和痛苦,师生之间有很深的感情。鲁迅看见藤野先生因自己离去而引起藤野先生的悲伤难过而深感不安,于是便用谎话来安慰藤野先生,体现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临别前几天,藤野先生叫鲁迅去他家,交给鲁迅一张背后写着“惜别”两个字的相片。赠相片、题词,“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他与鲁迅的友谊的珍视。这种友谊也是鲁迅终生难忘的。

试题详情

 上一节课,分析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今天,接着往下分析。

试题详情

 1 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2 检查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3 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