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4427  214435  214441  214445  214451  214453  214457  214463  214465  214471  214477  214481  214483  214487  214493  214495  214501  214505  214507  214511  214513  214517  214519  214521  214522  214523  214525  214526  214527  214529  214531  214535  214537  214541  214543  214547  214553  214555  214561  214565  214567  214571  214577  214583  214585  214591  214595  214597  214603  214607  214613  214621  447090 

(二)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课前口头演讲,徽剧奇人绝技

 多媒体播放话剧《俗世奇人》片断。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也可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任务,如: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试题详情

(一)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试题详情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发怔:发呆。大名鼎鼎:  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试题详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试题详情

2.社会调查,收集民间类似“刷子李”“泥人张”这类奇人奇趣的材料,写成故事,或人物速写。

试题详情

1.给下列字正音:

 焉 林 抠 蘸 撂 褒 贬

试题详情

(三)探究课文

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产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时代的新人!

试题详情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第二组同学用曲艺的形式给我们讲述“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各自“奇”在何处。(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这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是存在的。就我们同学中也有一技之长的人。有请第四组展示他们的绝活。

3.教师点拨:

课文里的故事,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但是“功夫深”这三个字不仅仅指为此花去的时间,它还涵盖了意志品德。记得,有位画家曾说过:比技艺,最终是比人品。那么,“刷子李”“泥人张”的人格魅力何在呢?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所以说,伟人名人固然辉煌夺目,但凡夫俗子也不乏其巧妙绝伦;“刷子李”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带徒弟,一手绝活传真谛。“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

4.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品味语言、朗读课文的成果。

首先,由小组代表范读揣摩的语段,再谈谈处理的理由。

其次,老师出示语段,请他们标出重音,读出语气语调,再说说为什么。

①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②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③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④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①重音在“亮堂”上,表现作者对手艺高超的艺人的肯定、赞颂。

②重音在“活”上,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地地道道”语气要中肯,节奏要慢。

③重音在“泥人张”和“差”上,用夸张的语气表示对泥人张的称赞。

④重音在第二个“找”字上,以回敬海张五的挑衅行为。

5.齐读以上例句,读出语气语调。

试题详情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谁来谈谈对书名的理解?

 (符号后面的文字是问题的答案要点,老师根据学生答的情况,作适当的补充。)

 大众的、百姓的生活世界;市井里巷中的奇人高手。

历来人们都喜欢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凡夫俗子呢?第一组的同学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了许多资料,请他们来谈谈。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俗世奇人》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试题详情

 自学任务:

 第一组: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发言提纲。

 第二组:利用课文的语言特点把“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改编成群口相声的形式,进行表演,要突出各自的“奇”妙之处。

 第三组:品味语言,理解含义,推敲朗读。

 第四组:展示你的一技之长。如:画画;剪纸、折纸之类的小手工;口技、垫球等绝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