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4428  214436  214442  214446  214452  214454  214458  214464  214466  214472  214478  214482  214484  214488  214494  214496  214502  214506  214508  214512  214514  214518  214520  214522  214523  214524  214526  214527  214528  214530  214532  214536  214538  214542  214544  214548  214554  214556  214562  214566  214568  214572  214578  214584  214586  214592  214596  214598  214604  214608  214614  214622  447090 

1.典型字

发蔫(niān)擅长(shàn) 绰号(chuò) 刷浆(jiāng) 难堪(kān) 一瞅(chǒu) 发怔(zhèng) 褒贬(bāo) 怵(chù) 抠(kōu) 戳(chuō) 瓢(piáo)

试题详情

介绍一位你了解的民间艺人,写一则片断。不少于300字。要求:突出其技艺特点。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20  世俗奇人

刷子李   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点白

泥人张   一言不发奇妙制招斗海张五             小人物有大本领大智慧

有绝活的    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           中华遗产可贵

没能耐的    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教学后记]

试题详情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试题详情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试题详情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试题详情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试题详情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试题详情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