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上面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古代谋士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老百姓?
3。乙文中的周武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主要原因是什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周武王克殷①,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邹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武王日:“不可”。邵公出,周公②入。武王日:“为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③,无变旧制,惟仁是亲。"武王日:“善哉!”乃从周公之言。 (选自《周公安民》)
[注释]
①殷:殷朝,即商朝。 ②周公:周武王的弟弟。 ③田其田:耕种他原来的田地。第一个田,名词活用为动词,种田;第二个田,名词,田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无罪者活之 (2)为之奈何
(3)乃从周公之言. (4)惟仁是亲
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淡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攸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
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1.(1)同“遍”,遍及,普通。 (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品。 (3)截断(4)动词,活埋。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⑩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⑥,佯败走,而绝⑩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奠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⑤难:驳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⑧赵:赵国。 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⑨易置:撤换。 ⑩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⑩绝:截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偏 (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 (4)秦悉坑之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