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3、 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2、 教师出示同学们未提到的字词。如:
缘溪行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遂迷 寻病终
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1、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1欣赏书法作品,配乐朗读。(教师可以结合书法作品播放录音或自己示范朗读。该部分内容每个页面限时60秒,若没有按键或点击鼠标,60秒后将自动跳入下一页。)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1展示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人是谁?去过没有?请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武陵人捕鱼为业( ) 复前行,欲穷其林( )
为 其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见渔人,乃大惊( ) 寻向所志( )
乃 寻
乃不知有汉( ) 寻病终( )
便舍船( ) 便扶向路( )
舍 向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
便得一山( ) 处处志之( )
得 志
既出,得其船( ) 寻向所志( )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 1.沿着2.鲜艳美丽3.对此景感到惊诧4.走完没有5.隐隐约约6.开阔的样子7.整齐的样子8.之类9.交错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12.都13.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三.略四.1.竟然2.详细3.通“邀”4.都5.妻子和儿女6.与世隔绝的地方7.这里8.更不必说9.详细 所听说的事情10.邀请11.值得12.已经13.沿着14.做标记15.到 16.到,拜见17.像这样18.原来的 所做的标记19.计划20.实现21.不久22.访求五.1.渔人2.村中人 渔人3.村中人 村中人4.于六.1.先世避秦时乱2.为外面世界变化之大而惊讶,为其动荡不休而叹息。3.担心外面世界的侵扰。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二部分:一.要,通“邀” 二. 1.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2.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3.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5.得:此处义为“看到”,今义,用为助词6.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7.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三. 1.B 2.B 3.A 4.C 5.A 6.C. 四.A.豁然开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五.1.C 2.D六.略 七.C 八.陶渊明;东晋;潜;诗人 《桃花源诗并序》;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广大人民 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时间先后 九.B十.C 十一.A 十二. 为:作为、对,向 其:这,那 他(指渔人) 乃:就,于是 竟然 寻:寻找、不久 舍:舍弃、房屋 向:旧、原先的 得:看到、找到 志:做标记、做的标记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 1.沿着2.鲜艳美丽3.对此景感到惊诧4.走完没有5.隐隐约约6.开阔的样子7.整齐的样子8.之类9.交错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12.都13.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三.略四.1.竟然2.详细3.通“邀”4.都5.妻子和儿女6.与世隔绝的地方7.这里8.更不必说9.详细 所听说的事情10.邀请11.值得12.已经13.沿着14.做标记15.到 16.到,拜见17.像这样18.原来的 所做的标记19.计划20.实现21.不久22.访求五.1.渔人2.村中人 渔人3.村中人 村中人4.于六.1.先世避秦时乱2.为外面世界变化之大而惊讶,为其动荡不休而叹息。3.担心外面世界的侵扰。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二部分:一.要,通“邀” 二. 1.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2.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3.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5.得:此处义为“看到”,今义,用为助词6.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7.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三. 1.B 2.B 3.A 4.C 5.A 6.C. 四.A.豁然开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五.1.C 2.D六.略 七.C 八.陶渊明;东晋;潜;诗人 《桃花源诗并序》;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广大人民 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时间先后 九.B十.C 十一.A 十二. 为:作为、对,向 其:这,那 他(指渔人) 乃:就,于是 竟然 寻:寻找、不久 舍:舍弃、房屋 向:旧、原先的 得:看到、找到 志:做标记、做的标记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 1.沿着2.鲜艳美丽3.对此景感到惊诧4.走完没有5.隐隐约约6.开阔的样子7.整齐的样子8.之类9.交错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12.都13.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三.略四.1.竟然2.详细3.通“邀”4.都5.妻子和儿女6.与世隔绝的地方7.这里8.更不必说9.详细 所听说的事情10.邀请11.值得12.已经13.沿着14.做标记15.到 16.到,拜见17.像这样18.原来的 所做的标记19.计划20.实现21.不久22.访求五.1.渔人2.村中人 渔人3.村中人 村中人4.于六.1.先世避秦时乱2.为外面世界变化之大而惊讶,为其动荡不休而叹息。3.担心外面世界的侵扰。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二部分:一.要,通“邀” 二. 1.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2.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3.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5.得:此处义为“看到”,今义,用为助词6.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7.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三. 1.B 2.B 3.A 4.C 5.A 6.C. 四.A.豁然开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五.1.C 2.D六.略 七.C 八.陶渊明;东晋;潜;诗人 《桃花源诗并序》;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广大人民 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时间先后 九.B十.C 十一.A 十二. 为:作为、对,向 其:这,那 他(指渔人) 乃:就,于是 竟然 寻:寻找、不久 舍:舍弃、房屋 向:旧、原先的 得:看到、找到 志:做标记、做的标记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 1.沿着2.鲜艳美丽3.对此景感到惊诧4.走完没有5.隐隐约约6.开阔的样子7.整齐的样子8.之类9.交错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12.都13.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三.略四.1.竟然2.详细3.通“邀”4.都5.妻子和儿女6.与世隔绝的地方7.这里8.更不必说9.详细 所听说的事情10.邀请11.值得12.已经13.沿着14.做标记15.到 16.到,拜见17.像这样18.原来的 所做的标记19.计划20.实现21.不久22.访求五.1.渔人2.村中人 渔人3.村中人 村中人4.于六.1.先世避秦时乱2.为外面世界变化之大而惊讶,为其动荡不休而叹息。3.担心外面世界的侵扰。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二部分:一.要,通“邀” 二. 1.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2.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3.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5.得:此处义为“看到”,今义,用为助词6.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7.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三. 1.B 2.B 3.A 4.C 5.A 6.C. 四.A.豁然开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五.1.C 2.D六.略 七.C 八.陶渊明;东晋;潜;诗人 《桃花源诗并序》;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广大人民 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时间先后 九.B十.C 十一.A 十二. 为:作为、对,向 其:这,那 他(指渔人) 乃:就,于是 竟然 寻:寻找、不久 舍:舍弃、房屋 向:旧、原先的 得:看到、找到 志:做标记、做的标记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A、中: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B、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C、皆:皆叹惋 皆出酒食 D、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