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和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语文积累活动:
过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反思 |
1、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并尝试背诵出来。 |
巡视。 |
|
2、 |
推荐精彩语句,并说明推荐理由。 |
听,适度评价。 |
|
反思 |
|
|
|
课后学习:了解亲人的“错过”,用你背诵的精彩语句评点或鼓励他们。
1、语文活动:真情告白
过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反思 |
1、 |
听,回忆。 |
导入: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面对“错过”你是怎样表现的呢? |
|
2、 |
回忆你的人生历程中最难忘的“错过”,用简要的语言写下“错过”的前因后果,并找寻课文中的话语来概括它或勉励自己。 |
巡视;指导。 |
|
3、 |
全班交流各人的“错过”,并评价引用课文中的话语是否恰当。 |
听,指导学生评价。 |
|
反思 |
|
|
|
2、细读课文:
过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反思 |
1、 |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或语句。 |
巡视 |
|
2、 |
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
巡视,或参与某组。 |
|
过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反思 |
3、 |
全班交流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
听,指导学生评价。 |
|
反思 |
|
|
|
课后学习:回忆自己最难忘的“错过”,准备讲给同学听。
错过(刘心武)(二)
1、整体感知课文:
过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反思 |
1、 |
听,思考,回答。 |
导入:比较 “错过”和“过错”两个词,对待它们应该怎样,它们之间会产生联系吗? |
|
2、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巡视;指导。 |
|
3、 |
思考并回答:以“错过”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
听,指导学生评价。(解决文章思路问题。) |
|
反思 |
|
|
|
2、通过诵读,品味、积累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回忆错过经历,比较“错过”与“过错”。
课堂学习:
第一块:语文活动--真情告白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反思 |
1 |
导入: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面对“错过”你是怎样表现的呢? |
听,回忆。 |
|
2 |
回忆你的人生历程中最难忘的“错过”,用简要的语言写下“错过”的前因后果,并找寻课文中的话语来概括它或勉励自己。 |
写作 |
|
3 |
全班交流各人的“错过”,并评价引用课文中的话语是否恰当。 (“错过”≠“过错”:错过并不意味着过错。) (失=得:“错过往往意味着另一种得”) |
交流并相互评价 |
|
反思 |
|
|
|
第二块:语文积累活动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反思 |
1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并尝试背诵出来。 |
自由朗读,背诵 |
|
2 |
推荐精彩语句,并说明推荐理由。 |
师生分享,适度评价。 |
|
反思 |
|
|
|
课后学习:了解亲人的“错过”,用你背诵的精彩语句评点或鼓励他们。
1、联系自身“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2、 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错过”的经历,反思自己对其的态度。
课堂学习: 第一块:唤醒记忆,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反思 |
1 |
导入:“是的,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又错过了许多……”同学们,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有过“错过”的体验吗?请与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成长故事。 |
回顾自己遭遇的种种“错过”,相互交流。 |
|
2 |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面对这种种“错过”,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也来看看作家刘心武是如何对待“错过”的。 |
听,思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3 |
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对待“错过”的态度是什么? |
依据文中12、13段回答:一是习惯,二是品味。 |
|
反思 |
|
|
|
第二块:联系旧知,理清结构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反思 |
1 |
课文共15段,作者是怎样安排结构,向我们阐述如何对待“错过”的? |
讨论,交流:首先讲了什么是“错过”,其次讲了为什么会有“错过”,最后讲了怎样对待“错过”。 |
|
2 |
依据学生回答,板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据此,本文可如何划分结构? |
思考,交流:一(1、2)、 二(3-6)、三(7-15) |
|
3 |
介绍杂文知识:本文是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也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以作为议论文学习。议论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
听教师介绍,回答:议论文一般有三部分组成,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
|
4 |
指导学生完成板书 |
完成板书,体会本文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结构。 |
|
5 |
全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请找出例段。 |
独立思考后回答(第2、5段:事实论证;第7、8段和9、10段:对比论证;第14、15段:比喻论证。) |
|
反思 |
|
|
|
第三块:重点研读,品味哲理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反思 |
1 |
研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 |
独立研读文本 |
|
2 |
巡视,或参与某组。 |
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
|
3 |
师生重点研析: 文中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可提示:“错过”能不能避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只能“习惯”它。“错过”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
学生讨论,或结合教师的提示,联系课文内容,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相互交流,归纳总结。 |
|
4 |
14段的比喻讲的是什么意思? |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的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的错过;“预定的到站”比喻的是人生中最关键、最根本的追求。 |
|
5 |
提出诵读要求:熟读第14段,把握文章主题。 |
学生反复诵读第14段,进一步领会本文中心。 |
|
反思 |
|
|
|
课后学习:回忆自己最难忘的“错过”经历,并进行“错过”与“过错”之比较。
错过(刘心武)(二)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自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结构。
课前准备: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