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4948  214956  214962  214966  214972  214974  214978  214984  214986  214992  214998  215002  215004  215008  215014  215016  215022  215026  215028  215032  215034  215038  215040  215042  215043  215044  215046  215047  215048  215050  215052  215056  215058  215062  215064  215068  215074  215076  215082  215086  215088  215092  215098  215104  215106  215112  215116  215118  215124  215128  215134  215142  447090 

 第一段。

 1 全班齐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2)为什么先写这段?”

 读毕提问一二句同学,以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理解认识。

 2 词语、句子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者……也”:表判断。“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夏”,音jiǎ。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少”:年轻。“尝与人佣耕”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佣”,爱雇为人劳动。“辍”:停止。“之”:往。“垄”:田硬。“怅恨”:惆怅恼恨。“之”:助词,调整音节。“苟”:如果。“应”:应答。“若”:你。“为”:做。“何富贵也”:哪里富贵得起来呢?“也”,表反诘。“太息”:出声长叹。“嗟乎”:感叹词。“安”:哪里,怎么。“鸿鹄”:即天鹅。“之”:的。

 3 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鹄之志”)。

 提问二;为什么先写这段?

 讲解: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布置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诵读第二、三段,弄清其句意,思考这两段各写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二段中的实词“为、行、次、当”等、虚词“以、乃”等。

 2 了解陈胜起义的原因及陈胜吴广的共同谋划。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恰当。学生个人朗读与集体齐读交错进行。读毕酌情讲评。

试题详情

辍(chuò) 怅(chàng) 嗟(jiē) 鹄(hú) 闾(lǘ) 適(zhé)戍 度(duó) 以数(shuò)谏故 将(jiàng) 帛(bó) 罾(zēng) 烹(pēng) 篝(gōu) 恚(huì) 笞(chī) 蕲(qí) 徇(xùn) 柘(zhè) 谯(qiáo) 被(pī)坚执锐 稷(jì)

试题详情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司马迁的《陈涉世家》。同学们知道,陈胜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中了这个历史事件,对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以及起义大军的征战历程作了真实而生动、具体而完整的记述。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会对陈胜起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有个具体的了解、认识。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珍贵的历史巨著(《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还是宝贵的文学巨著,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典范材料。认真学习本文,我们会从中得到不少收获。

 这篇文章,生字较多,现在我先把课文读一遍,大家注意字的读音和句读停顿。

试题详情

 1 “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

 2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3 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试题详情

 士卒把这条鱼买回来煮吃,得到了鱼肚里那块帛书,看见了上面写的字,本来对这件事已经感到奇怪了。怪,奇怪,感到奇怪。

 士卒中到处议论,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目,用目看,递眼色。

 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朝),诛灭凶残暴虐(的秦王),以重建楚国的社稷,劳苦功高,应当称王。坚,坚固的铠甲。

 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都(纷纷起来)惩办当地的官吏。刑,惩罚。

试题详情

 恚(huì) 笞(chī) 宁(nìng)

 会(huì) 稷(jì) 王(wàng)

 间(jiàn) 度(duó) 乘(shèng)

 长(zhǎng)

试题详情

 头一句话先写吴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写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障碍,为下面动员、组织起义作了准备。文章对并杀两尉的描写极为简练、生动,用“挺”、“起”、“夺”、“杀”“佐”几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和反抗斗争精神。

 接着,写动员群众。陈、吴二人抓紧群众“激怒”之后的时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号召起义。他们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分析,又指明了斗争方向(“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也就是要为国而死),结果徒属皆“敬受命”,点燃了反抗斗争的怒火。

 往下,用简练的语句,交代了起义军的名义--树扶苏、项燕的旗号;标志--“袒右”;号称--“大楚”;誓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组织领导--陈涉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最后,写起义军在陈涉、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及迅速壮大的形势。起义军势如破竹,地方守令闻风而逃。终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关于练习

思考与练习解答参考

试题详情

 先交代征发贫民戍边的时间、人数和陈胜、吴广在队伍中的职务,然后叙述起义原因。“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在“亡”(逃跑)与“举大计”同样是死的情况下,在束手待毙与奋起反抗斗争之间,他们做出了“举大计”的抉择。这里的叙述,表现了他们斗争的决心和政治远见。

 往下,作者运用对话,详写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他确信,只要义旗一举,“宜多应者“。显示了他有勇有谋。

 最后,叙述了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使用了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戍卒中很快得到反应。再次显示了陈、吴二人的斗争才智。

试题详情

 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尝与人佣耕”,点明他雇农的身分。“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