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068  215076  215082  215086  215092  215094  215098  215104  215106  215112  215118  215122  215124  215128  215134  215136  215142  215146  215148  215152  215154  215158  215160  215162  215163  215164  215166  215167  215168  215170  215172  215176  215178  215182  215184  215188  215194  215196  215202  215206  215208  215212  215218  215224  215226  215232  215236  215238  215244  215248  215254  215262  447090 

5、文中“文正”是指     。

试题详情

4、“正患无隙以规之”的意思是        。

试题详情

3、与“为众忌嫉”中“为”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为乡邻所患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试题详情

2、“愤郁颇见辞色”句中“辞”的意思是       ,“色”的意思是        。

试题详情

1、与“滕子京负大才”中“负”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忍辱负重 B、豪迈自负 C、负荆请罪 D、自负盈亏

试题详情

4.先,后均活用作动词,在……先,在……后,这两个词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第五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今传诵的名句,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现在要发扬的所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是这种思想的表现。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孟子·梁惠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钢《病牛》)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杂诗六首》)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类文品读]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试题详情

3.高:高耸,巍峨,作后置定语;远:僻远,亦作后置定语。这两个后置定语,使在朝和在野形成鲜明对照。

试题详情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练习解答]

第一题:此题意在强化我们朗读、背诵和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这是学语文的基础工程。描述时可根据原文进行合理想象,加以再创造。

第二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的是迁客骚人登楼时因所见洞庭湖景色阴晴变化而产生的悲喜不同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迁客骚人容易从所见景物变化联想到自身境遇的变化。这就是常说的”晴随境迁”和“情随景迁”。

第三题:读出节奏,重在分清这些四字句的结构,如“政通/人和”(联合短语,当然还可细分为由两个主语短语构成的联合短语,以下从略)、百废/具兴(主谓短语)、朝晖/夕阴(联合短语)、气象/万千(主谓短语)等等。

读出感情,重在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意义。如“春和景明”意为春天和煦日光明媚,要读得明亮,愉悦;“阴风怒号”意为阴冷的北风怒吼着,应读得悲切。

第四题:1.衔:含;吞:吞并、吞吐;横:广远。这些词形象地写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浩渺的景象。

2.跃:跳荡、闪耀之意;沉:沉浸。这两个动词分别形象地写出微波时水面的月光与无风时水底的月影。

试题详情

1、剪裁的繁简得宜。

作者胸有全局,布施统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词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为了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情景的相互交融。

喜时则万物俱明,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写悲则用特征性的形象,虎啸令人战栗,猿啼催人泪下,使不说悲而悲怆欲绝。写喜则择取轻捷的水鸟,闲适的游鱼,使不言喜而喜不自禁。

3、结构的层层深入。

由事人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情中潜理,理中蕴情,逐层披露,迭进深入,如深山探宝、渐入胜境,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

4、文字的整饬对称。

本文大量入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工于对仗,协和音律。“明”“惊”“顷”“青”“金”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试题详情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