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123  215131  215137  215141  215147  215149  215153  215159  215161  215167  215173  215177  215179  215183  215189  215191  215197  215201  215203  215207  215209  215213  215215  215217  215218  215219  215221  215222  215223  215225  215227  215231  215233  215237  215239  215243  215249  215251  215257  215261  215263  215267  215273  215279  215281  215287  215291  215293  215299  215303  215309  215317  447090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试题详情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试题详情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试题详情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试题详情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试题详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试题详情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试题详情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试题详情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试题详情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