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175  215183  215189  215193  215199  215201  215205  215211  215213  215219  215225  215229  215231  215235  215241  215243  215249  215253  215255  215259  215261  215265  215267  215269  215270  215271  215273  215274  215275  215277  215279  215283  215285  215289  215291  215295  215301  215303  215309  215313  215315  215319  215325  215331  215333  215339  215343  215345  215351  215355  215361  215369  447090 

1、简要回顾《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

“(他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试题详情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试题详情

(二)语言特点赏析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饱含感情的特点。

1.准确、精练。

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明确:准确、精练。

2.形象、生动。

①比喻

      梅雨亭   --   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   --   被扯散的布

      水花    --   白梅、杨花

碧绿的潭水--   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

少妇的裙    (涟漪)

初恋少女的心  (荡漾)

                 涂了“明油”  (波光)

软嫩的鸡蛋清  (软嫩)

温润的碧玉   (清澈)

蔚蓝的天空   (鲜润)

小姑娘     (可爱)

②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③比较映衬

梅雨潭的绿--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④联想   裁带赠给舞女、挹眼赠给盲妹

3.饱含惊喜之情(逐渐转浓,情不能已)。

提问1:请问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明确: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的惊喜之情。

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提问2: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试题详情

3.本文情景交融,语言生动。思考本文语言特点。

                              科目  语文    

       教 师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要 点  年级  七年级   

 
课 题
 
绿
(朱自清)
计划课时
两课时
使用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掌握基础字词及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德育目标
 
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 点: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依 据: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难 点: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依 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采用探究、合作、讨论朗读的教学方法。
 
教   学
媒体手段
 
 
 
播放相关影音文件
 
 
课时分配实施要点
 
 
 
 
本课为两课时,在该课时内完成所有第二节课课堂教学内容。
课时变动
说   明

试题详情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三题。

试题详情

1.背诵课文

试题详情

散文,可以"铿锵得象诗,雄壮得象军歌、生动曲折得象小说,活泼尖锐得象戏剧的对话"。著名女作家冰心道出了散文的共性:散文不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作者总是要追求他的某种真挚情致的表现。

试题详情

(一)全文朗读。

缩写课文,抓住课文内容(骨架)进行提炼。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绿的原因,得名的原因,瀑布潭的另一景观)

3.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史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裙幅,处女的心,最嫩的皮肤,温润的碧玉,(恰倒好处的东家之子),蔚蓝的天,临风飘举的带,明眸善睐的眼,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女儿绿”。

4.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二)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明确: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1--2、3--4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试题详情

3.多音字。

薄  分  似  臂  禁  棱  散  着  摩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