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要回顾《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
“(他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语言特点赏析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饱含感情的特点。
1.准确、精练。
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明确:准确、精练。
2.形象、生动。
①比喻
梅雨亭 -- 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 -- 被扯散的布
水花 -- 白梅、杨花
碧绿的潭水-- 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
少妇的裙 (涟漪)
初恋少女的心 (荡漾)
涂了“明油” (波光)
软嫩的鸡蛋清 (软嫩)
温润的碧玉 (清澈)
蔚蓝的天空 (鲜润)
小姑娘 (可爱)
②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③比较映衬
梅雨潭的绿--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④联想 裁带赠给舞女、挹眼赠给盲妹
3.饱含惊喜之情(逐渐转浓,情不能已)。
提问1:请问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明确: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的惊喜之情。
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提问2: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3.本文情景交融,语言生动。思考本文语言特点。
科目 语文
教 师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要 点 年级 七年级
课 题 |
绿 (朱自清) |
计划课时 |
两课时 |
使用时间 |
两课时 |
||
教学目标 |
知识 目标 |
1.掌握基础字词及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
|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
||
德育目标 |
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
||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
重 点: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依 据: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难 点: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依 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
||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
采用探究、合作、讨论朗读的教学方法。 |
||
教 学 媒体手段 |
播放相关影音文件 |
||
课时分配实施要点 |
本课为两课时,在该课时内完成所有第二节课课堂教学内容。 |
||
课时变动 说 明 |
无 |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三题。
1.背诵课文
散文,可以"铿锵得象诗,雄壮得象军歌、生动曲折得象小说,活泼尖锐得象戏剧的对话"。著名女作家冰心道出了散文的共性:散文不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作者总是要追求他的某种真挚情致的表现。
(一)全文朗读。
缩写课文,抓住课文内容(骨架)进行提炼。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绿的原因,得名的原因,瀑布潭的另一景观)
3.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史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裙幅,处女的心,最嫩的皮肤,温润的碧玉,(恰倒好处的东家之子),蔚蓝的天,临风飘举的带,明眸善睐的眼,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女儿绿”。
4.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二)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明确: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1--2、3--4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3.多音字。
薄 分 似 臂 禁 棱 散 着 摩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