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344  215352  215358  215362  215368  215370  215374  215380  215382  215388  215394  215398  215400  215404  215410  215412  215418  215422  215424  215428  215430  215434  215436  215438  215439  215440  215442  215443  215444  215446  215448  215452  215454  215458  215460  215464  215470  215472  215478  215482  215484  215488  215494  215500  215502  215508  215512  215514  215520  215524  215530  215538  447090 

5.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以“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作比,形象地写出了被砍断了的古藤的凄凉景象;“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则写出了对人们漠视古藤的愤慨和悲哀。

试题详情

4.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吊死鬼”形象地写出了古藤被砍的怪异景象,写出了作者看到这一情景的无比惊诧之情。“在风中摇曳”表现了作者怅惘与无奈的心境。

试题详情

3.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淡淡的幽香,嗡嗡的蜂声”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一棵古藤的存在使作者对时事的愤慨心情为之改变,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之火。

试题详情

2.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后剩下的惟一一棵藤萝的无比的珍爱之情,也是对无知的人们无端砍伐燕园中藤萝的劣行的极大愤慨。

试题详情

1.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由幽径的各种神奇的景象过渡到对古藤萝的描写,上文所写的各种神奇景象又很好地衬托了下文要写的古藤萝,从而突出了对古藤萝的留恋和难忘。

试题详情

第12段中,作者把自己说成是“渺小的人”,决不能成为伟人,并说“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实际上反映了他感情的细腻和丰富。

第13段具体地写“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他心灵中引起的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写自己怕走这以前最爱走的幽径,看到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让我毛骨悚然”“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简直是悲哀到极点。

第14段用拟人手法,写这一棵被砍的古藤的悲泣、诉说。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力,极细腻地写出了古藤的哀怨。“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的哭泣声,控诉了愚氓无端的砍伐。这里用“无端”(无缘无故),说明了砍伐者的愚,更突出了古藤的哀怨。文章接着写古藤的心理活动:每年春天,用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而又从无害人之意,却横遭砍伐,因此感到万分委屈。周围的自然物对它深表同情而又无法可想,只能无言相对。许多人只顾自身利益,没有闲心来关怀这棵古藤。所以,它只能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悲哀。

第15、16段写“我”对古藤之死的深切感受。“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中的“大概”,与“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中的“恐怕”,都是表估计的,用在句中都很准确。作者极言这一棵藤萝的渺小:“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并说没有人会注意到这棵藤萝。这些都是为了突出“我”对它的关注,对它的深情。三个“决不会”,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先说不会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当然对它的死亡也不会关心,它死了后,也就不会为之伤心。四个“偏偏”实际上说出了必然性,因为是“我”遇上了这棵古藤的悲剧,才引发“我”这么丰富的感情和诸多感慨。“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这句中的“十字架”,原指基督徒信仰的标记,也看做是受难或死亡的象征。这里有自找苦吃的意思。

“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表明作者要永远坚持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

试题详情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l-6段),写一条神奇的幽径,一年四季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这一层先写这一条幽径是“我”天天走的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后来发现它与《红楼梦》有某种联系,觉得它有来头,不能等闲视之。暗示了这条幽径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为下面写一棵古藤萝作铺垫,表现这棵古藤萝的不平常。这样就可以理解下面一再写到的“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别人是无法理解的”这些话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棵古藤萝被砍后会引起作者极大的悲哀。

然后写幽径及幽径周围的环境。具体写它的不平常。它的位置处在湖和山之间,环境很美,而且它蜿蜒曲折,有曲径通幽之趣。一年四季,景色变化,花草树木,小鸟鸣蝉,都充满旺盛的生机。作者着重写了“绿”:春天,翠色在目;夏天,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红色的枫树叶,与苍松翠柏的绿色相映成趣;冬天,松柏的绿色更加浓烈,加上翠竹助威,更显示“绿色的威力”。这样以“绿”贯穿写一年四季的景色,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界的生命的关注。写幽径是为了写那一棵藤萝。这可以使人体会到,下边写作者对那一棵藤萝的命运如此关心,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文章的内容,前后紧密联系。

第二层(第7-11段),写幽径的一棵最有特色的藤萝被人砍断,作者为之感到悲哀。

第7段写藤萝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在清代的笔记中有记述,神话故事中往往涉及到它,名园中往往有几棵古藤。作者认为,在许多古藤萝中,幽径的这一棵最为神奇。第8段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攀附在邻近的大树上--无棚,也无架;干粗,盘曲而上,直上青云--生命力旺盛,寿龄高;隐在万绿丛中,当紫红的花散发出幽香时,人们才注意到它的存在--不引人注目,有隐者风度。作者把它当作宝中宝,常常顾而乐之,当是很自然的了。

第9-11段写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其他古藤萝在“文革”的洗劫中都遭了难,惟独这一棵躲过了劫难。作者也经受了文革的劫难。可能作者与它的遭遇有相同之处吧,所以作者感到“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棵躲过了-场大浩劫的古藤,却毁于愚氓之手。也许这个人认为这棵藤会影响大树的生长,也许这个人认为这棵藤攀附在大树上,不美,该砍。总之,他不了解这是一棵有着文化内涵的古藤,这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古藤。他竟然如此不懂得珍爱自然生命。作者十分痛心地写了它被砍后的惨状,成了吊死鬼,像“失掉了母亲的孤儿”,“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说它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还未来得及知道自己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这越发令人感到痛心悲哀。

试题详情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试题详情

文章写于1992年,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试题详情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人,生于1911年,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