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596  215604  215610  215614  215620  215622  215626  215632  215634  215640  215646  215650  215652  215656  215662  215664  215670  215674  215676  215680  215682  215686  215688  215690  215691  215692  215694  215695  215696  215698  215700  215704  215706  215710  215712  215716  215722  215724  215730  215734  215736  215740  215746  215752  215754  215760  215764  215766  215772  215776  215782  215790  447090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试题详情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试题详情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试题详情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试题详情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试题详情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试题详情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试题详情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试题详情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