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646  215654  215660  215664  215670  215672  215676  215682  215684  215690  215696  215700  215702  215706  215712  215714  215720  215724  215726  215730  215732  215736  215738  215740  215741  215742  215744  215745  215746  215748  215750  215754  215756  215760  215762  215766  215772  215774  215780  215784  215786  215790  215796  215802  215804  215810  215814  215816  215822  215826  215832  215840  447090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试题详情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试题详情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试题详情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试题详情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要

大道之行也   详述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发展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需要

总括全文 

(在讲课的同时展示出来;概况在讲文意中展示,根本特征在课文研读时展示)           

试题详情

6、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约2分钟)

(1)   总结全文,提出作者立意,激励学生开辟未来蓝图。

(2)   作业设计:背诵并默写全文。

试题详情

5、拓展

     抽学生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试题详情

4、文章研读

(1)  讨论以下问题:

(2)    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b.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室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道题较开阔,设计为小组讨论研究,可进行小组评比。

试题详情

3、句段赏析(约7分钟)

(1)   首先,让学生选择文中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老师只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听取,让大家来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小结文段的中心立意(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其他学生提出优、缺点及补充意见,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2)   全班背诵全文。(达到学习巩固的目的)

试题详情

3、疏通文意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1)   简单提点文言文中的字词读音。(迅速带过)

(2)   抽学生结合书上注释分别讲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3)   同时,老师进行点拨、引导,更正讲解,运用多媒体显示每部分的相应图片,加深印象。

(5)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读全文,进行巩固。

(6) 让学生自主起来,背诵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