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892  215900  215906  215910  215916  215918  215922  215928  215930  215936  215942  215946  215948  215952  215958  215960  215966  215970  215972  215976  215978  215982  215984  215986  215987  215988  215990  215991  215992  215994  215996  216000  216002  216006  216008  216012  216018  216020  216026  216030  216032  216036  216042  216048  216050  216056  216060  216062  216068  216072  216078  216086  447090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后练习二,然后相互评改。

教学后记: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试题详情

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各组开展背诵比赛。

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

试题详情

小组分工合作,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

即兴表演。各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

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

(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在到演出到评价,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改编剧本时可鼓励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创新。)

试题详情

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

答案参考如下:论题一答案略。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论题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论题三: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试题详情

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

试题详情

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

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

见面次数及时间
扁     鹊
   蔡  桓  公
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结果(居五日)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试题详情

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

试题详情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试题详情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试题详情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