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6089  216097  216103  216107  216113  216115  216119  216125  216127  216133  216139  216143  216145  216149  216155  216157  216163  216167  216169  216173  216175  216179  216181  216183  216184  216185  216187  216188  216189  216191  216193  216197  216199  216203  216205  216209  216215  216217  216223  216227  216229  216233  216239  216245  216247  216253  216257  216259  216265  216269  216275  216283  447090 

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上惜时如金的典范,思考各时代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思考身患绝症而忘我奋斗的强人。与课文作者的感触融合起来,领悟到自己的责任感--不光是眼前的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将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试题详情

(五)第五段

以一个问句结束全文,既与开头形成照应,又将读者引向更深远的思考。

试题详情

(四)第四段

6、理解“我留着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作者为自己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作者在时间重压下的感伤与苦闷。人生苦短,事业难成,青春易老。

试题详情

(三)第三段

5、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 

如:a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排比、拟人  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日子匆匆。

b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

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像个小精灵,将时间流逝的特性揭示得栩栩如生。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

试题详情

(二)第二段

3、如何理解“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4、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写出面对时间流逝所感受到的紧张和失落。

试题详情

(一)第一段

1、作者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哪儿去了? 

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

大千世界里的万物,有四季轮回,新老交替,有去有来。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重复,谁都没有办法将时间留住,谁都没有办法将流逝的时间再挽回来。

  排比

试题详情

2、解题:不仅人会“匆匆”,时间也会“匆匆”,而且是一去不复返。时间到底到那里去了呢?

试题详情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选择性介绍)

  朱自清,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土、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试题详情

1、配乐诗朗诵,请学生做评判,写下评语。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