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6110  216118  216124  216128  216134  216136  216140  216146  216148  216154  216160  216164  216166  216170  216176  216178  216184  216188  216190  216194  216196  216200  216202  216204  216205  216206  216208  216209  216210  216212  216214  216218  216220  216224  216226  216230  216236  216238  216244  216248  216250  216254  216260  216266  216268  216274  216278  216280  216286  216290  216296  216304  447090 

3.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试题详情

2、、提问: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到了哪些动词?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试题详情

1、播放课件,指导学生背课文。

试题详情

8、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7、检查小组学习效果。

(1)、指名翻译课文,(2名学生)

(2)、出示练习题。(播放课件)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试题详情

6、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个别指导)

试题详情

5、 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试题详情

4、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试题详情

3、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试题详情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