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6133  216141  216147  216151  216157  216159  216163  216169  216171  216177  216183  216187  216189  216193  216199  216201  216207  216211  216213  216217  216219  216223  216225  216227  216228  216229  216231  216232  216233  216235  216237  216241  216243  216247  216249  216253  216259  216261  216267  216271  216273  216277  216283  216289  216291  216297  216301  216303  216309  216313  216319  216327  447090 

2、《小石潭记》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清幽、 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乐得其所。这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对潭中鱼动态、静态的描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

[问题探究]

问题: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思]可从分析文章内容入手,发现小石潭时“乐”,写游鱼的情趣,突出心情愉快,但坐在小石潭上时,却感到孤寂悲凉的。再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他的遭遇来分析。

[探究]第一步: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文中勾画有关“乐”与“忧”的句子。二组负责查阅资料,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自身遭遇分析他感情的变化。

第二步:学生讨论,明确:发现小石潭,“心乐之”,写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但潭中气氛是幽深冷寂,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三步:结合背景和遭遇分析: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但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里,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因此就形成了感情由“乐”到“忧”的大幅度滑坡。

第四步:教师总结: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性灵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物境情境浑化无迹,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试题详情

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

对本文主旨有如下表述: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试题详情

第一层(2):写潭水和游鱼。

第二层(3):探究小石潭的水源。

试题详情

2、“坐潭上”至“乃记之而去”

剖析:这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结构简析]

可以分为三部分:

试题详情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至“参差披拂”

剖析:这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其概貌,突出其水清、石奇、树美的特点。作者是循着水声而找到小石潭的,接着写小石潭的形态,重点写潭底石和潭边树木的千姿百态,勾勒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写得层次井然。

试题详情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寂寥:寂静,空旷。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剖析:这句话写小石潭四周的环境气氛,突出其寂静、凄冷的特点。通过小石潭四周的竹树茂密寂静无人来表现环境的冷清,在从自我的感受来进一步突出它的凄凉。作者寓情于景,借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试题详情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剖析:这句话写通到小石潭的小溪,突出其曲折深远的特点。用“斗折蛇行”的比喻写小溪的曲折,用词精炼贴切,形象生动。“明灭可见”、则写出了从潭上远望小溪流去的景象,既写曲折,还表现其深远。

试题详情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剖析:这句话写游鱼。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把潭中鱼的停歇游动写得充满情趣,为小石潭增添了许多生气。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目的在描写潭水的清洌。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处处都在写水。写法巧妙,耐人寻味。

试题详情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卷:分翻卷。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全石:一整块石头。为:成。“全石以为底”是介宾倒装句,“卷石底以出”是主谓倒装句,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

剖析:这句话写小石潭的概貌,突出其水清、石奇、树美的特点。作者发现小石潭后,写它的形态,重点写潭底石和潭边树木的千姿百态,勾勒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写得层次井然。

试题详情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句段剖析]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