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 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大家听了之后有何感受?学生答:美。教师,是啊,的确很美,当我们坐下来静静地品味这篇文章时发现原来这短短的五百字竟能包纳了全部的泰山,包纳了泰山全部的美丽与气魄,难怪姚鼐的文章一出便嘉评如潮,许多学者这样评价: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这样评价《登泰山记》的语言有没有言过其实了呢?我们到课文中来寻找答案。
文章第一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学生齐读。
巍巍的泰山,悠悠的泰山,作者开笔不提泰山大大小小绵亘几千里的高峰低谷,不谈泰山浓浓重重的纵横三千年的文化古迹,而是大刀阔斧,将泰山分为南北两面,南面一条河,北面一条河,分界处一道长城,长城不远一座最高峰,寥寥几笔,泰山清晰的轮廓、全部的风貌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其文笔之简洁流畅达到如此不动声色的地步,同时我们来看,在介绍长城时作者在“长城”前加一“古”字,此字一限,不仅准确的再现了长城真实的旧貌,而且又隐隐透出了泰山悠深的文化历史背景,看来评其文“用词传神,准确生动,以神韵为宗”的确是言之有据,名符其实,并不为过。
我们可以再接着往下看,文章第二段叙写自己登泰山的经过。开段言:余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作者写来到泰安的时令与经过,描绘风雪中长途跋涉的情状。连用“乘”“历”“穿”“越”四个动词,画出了由远而近、快速行进的雄姿,衬托了作者此时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登山是从南麓起步,绕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岭、复循西谷,经过四五十里,“道皆砌石为蹬,其级七千有余。”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便可感到此时登山并非轻而易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首诗中写道:“坚冰蹬滑乘如脂”“攀空极险才到顶”,可见登山的艰难,同时也反衬出作者登上泰山后的欢快情绪。尤其是“几”字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登山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神态以及路陡冰滑而备感紧张的心理。
这样看来,“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从简练说来,姚鼐的文章确不逊色。评价者的“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并非信笔批点,而实是经过体验而得出真切感受。那么如果说一篇好文,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好,还能品读出其所以然,那才是赏鉴的最高境界,把这最高境界留给大家行吗?
生齐说:好。
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
总结,大家分析得都很精彩,俨然是一位位的文章鉴赏专家了。姚鼐这五百六十字的游记不动声色地向我们展示了简练的全部内涵,那么到底什么是简练?生答:用最少的文字最恰当的表达技巧展示最充实的内容和作者最丰富的情感。
师:概括得好。内容,情感,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其实也是我们鉴赏这篇《登泰山记》语言时的切入点,大家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我们评价这篇文章语言时是不是没有离开过这三个方面呢?
生:思索后说“是”
师:鉴赏这篇文章时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切入的,文理相通,举一返三,鉴赏其它文章也不外乎这三个点,因为姚鼐这篇《登泰山记》语言以简练凝练见长,我们就从简练凝练说开去,大家说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哪种文学体裁对语言的简练凝练要求最高?
生:诗歌
师:对,是诗歌。诗歌以少见多,以小见大,以意象展示意境,是语言要求的最高形式,所以每次在试卷上看到诗歌鉴赏的题目后,总有点感觉难以下笔,不知从何处着眼完成鉴赏的要求,今天,通过分析评价《登泰山记》的语言,我们能打开鉴赏的突破口吗?
学生:能,内容,情感,技巧三个方面。
师:很好,我们来小试锋芒一下如何?
生:好
迁移训练:
总结,今天,我们从鉴赏《登泰山记》的语言入手,分析了这篇文章语言精练简约的特点,并从中找到了鉴赏文章语言的方法,练习了对语言简练要求最高的文学体裁--诗歌的鉴赏评价。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在语言鉴赏方面有一个飞跃。
作家高尔基说:“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的确,语言是作者思维的外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没有任何一位作家会忽略自己对语言的推敲与运用,今天,我们就从文章的语言入手,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来仔细地认真地来品味、鉴赏一下《登泰山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8.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