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动词,告诉
蜀地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对那个穷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地,富和尚没能去成,穷和尚却去成了。人们树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练习解答]
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可见那时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买舟而下比跋山涉水当然要容易得多,可是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葸不前,并不付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而那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足矣”,这就把他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巴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富者对贫者的回答加以嘲笑,把他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表现得十分露骨。这段话到此为止,下面没有记叙贫者的反驳,而是用事实作出回答,用事实把贫者不顾嘲笑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出来。至于朝南海的经过,贫者返回后的对话都一笔带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故事采用“顺叙”,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头1句):简说二和尚生活地区及经济状况。
第二层(下面对话):穷和尚想凭一路化缘走到南海,富和尚不以为然,认为他不可能。
第三层(“越明年”一句):第二年,穷和尚实现愿望回来了,富和尚表示惭愧。
第四层(最后两句):作者小结故事,提出问题,启发读者。
文章通过两个僧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艰苦奋斗,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贪图安逸、坐等条件具备,害怕艰难,就一事无成。
2、相关知识:
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但本文并不明“示”,而是用故事做比喻,来暗示。暗示带启发性,可培养人的悟性。本篇课文是针对初中一上学生主要读记叙文而对原文进行的节选,只保存了故事,而删除了“蜀之鄙二僧”前面两段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后面部分的议论。故改标题为“蜀鄙二僧”。有的书将这故事看成寓言,标题《蜀鄙之僧》。
[整体感悟]
1、关于作者: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雍正年间中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诗文集》。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求学的结果如何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决定于本人是否有求学的恒心和毅力。叙事生动,语言流畅,有较强的哲理性。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鄙:边邑,边远的地方。
恃:依靠,凭借。
其一:其中一个。其,其中的。
南海:不是指中国南方的南海,而是指佛教胜地普陀山,该岛属浙江省,在东海之中。
何如:怎么样。本文中是商量语气。
钵:和尚盛食物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到,及。明年,指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神色。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二)
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0、南郭处士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2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2、齐泯王听吹竽,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2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蜀鄙二僧》答案
1.《白鹤堂文集》彭端淑 2.略 3.(1)告诉、说(2)的;边境(3)到(4)助词,无实义;难道 4.(1)古义是边境,今义是品质低劣或轻蔑(2)古义是告诉,读yù;今义是话或语言,读音是yǔ(3)古义是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今义是指儿子。(4)古义是反而、难道;今义是看或照管、注意 5.C 6.D 7.(1)距离;到……去(2)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 8、略 9.物质条件 10.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意近即可) 11.在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做,是主观努力,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任何事情都能做成。(意近即可) 12.D 13.贫僧凭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自己条件好得多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意近即可) 14.多年;从 15.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意在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 16、B 17、A 18、①C②B③E④A 19、不完全一样。前一个是询问,意在了解情况;后一个表感叹,意在指出毫无可能。 20、为了生存。 21、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没有察觉到。 22、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 23、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