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6291  216299  216305  216309  216315  216317  216321  216327  216329  216335  216341  216345  216347  216351  216357  216359  216365  216369  216371  216375  216377  216381  216383  216385  216386  216387  216389  216390  216391  216393  216395  216399  216401  216405  216407  216411  216417  216419  216425  216429  216431  216435  216441  216447  216449  216455  216459  216461  216467  216471  216477  216485  447090 

 学生将在小组中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试题详情

 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疑问,进行探究。

试题详情

 话题:

 ?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好处?

试题详情

 ? 1.导语:(略)

 ? 2.学生快速默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可借助一定的工具书)

 ?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读后体会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用了哪些论据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弄不懂,记录下来。

 ? 4.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诵读上的障碍,并和学生一齐诵读文本。熟悉文本。

 ?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

 第 二 课 时

试题详情

1.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8.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试题详情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 (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试题详情

10.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9.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试题详情

8.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试题详情

5.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6.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7.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