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里有两个句子,第一句不难译成: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问题出在对第二句的“太守自谓也”翻译上,想必教材的编写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P132(人教版初语第五册,下同)注释④中翻译成: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笔者查阅了好几种教参,对此翻译莫不如此。
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翻译前言不答后语。因为原句问的是“名之者谁?”意思是说“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自然应回答是哪一个人才合乎情理。再者也只有回答是哪一个人才能与前一个句子的意思相连。所以笔者认为这里应译成:是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也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整个句子应译成: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人是谁?是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
⑵风霜高洁……
乍一看这一句是个主谓词组,主语是“风霜”(而“风霜”又是一个并列式词语),谓语是“高洁”。仔细一想,就发现不对头了。因为“风”可以“高”却很难“洁”,“霜”能够“洁”又怎能“高”?根据常理,应是“风高霜洁”才是。这一点教材在P132注释14倒是注明了--“就是风高霜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为什么会这样理解,教材并没有注明。我想只要用事实常理来作依据,就不难理解。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一句众教参均大致译为:面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个人,是太守喝醉了。此句实际上与第一例是大同小异,都要回答出是哪个具体的人才合乎常理,否则就是答非所问。所以根据句意应译为:面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个人,是喝醉了酒的太守。
(一)共10分。
9.陈:摆开,陈列,1分,谓:是,为,1分,计2分。
10.(1)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2)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每个小题2分,错漏一处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计4分。
11.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错漏一处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计1分。
12.与民同乐。计2分。
2006衡阳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饮少辄醉。 辄: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然:
20.翻译下面句子。(3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 。
21、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19.①就②象鸟展开翅膀的样子
评分标准:2分。②题的“翼”是名词作状语,一定要解释准确,否则不给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