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读--读得准确
1. 听课文录音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绪,给学生以文章的总体印象,富有质感的声音,能把学生带入《马说》的语境之中去)
同学们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吧?“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通常以托物寓意的手法,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代的杂文大体上相近。
(播放动画片 “伯乐相马”,让学生了解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师:古代有埋没、摧残人才的愚妄君主,也有招贤纳才的英明君主,请大家课后将“附录资料”中燕昭王求贤的故事翻译成白话文,大家相互交流。
师: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认为“千里马”的命运是由“伯乐”决定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如果不被统治者赏识,他有才能也会无用武之地。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如果得不到领导的器重,他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生:我不同意,“千里马”虽不被“伯乐”相中,但只要他有真才实学,同样能干出大事业。李白、杜甫不被重用,一个成为“诗仙”,一个成为“诗圣”,名垂千古;司马迁受宫刑,发愤著书,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他们都是大有作为的人。
师:好,有理有据
生:我既赞成,也反对。赞成的原因是:你如果是“千里马”,要想实现“治国安邦”的宏愿,那非得有“伯乐”给你机会才行,否则你无法施展才能。反对的原因是: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被“伯乐”相中,你可以去创造机会,你不能坐等机会的来临,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增加自己的才干,另一方面更要创造条件把握机遇,把握成功的机会,一切靠自己的努力。
师:辨证分析,说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很有主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同时思考:这是一篇“说”,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主要观点,作者又是如何论述的呢?
(生再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作者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作者是怎样来论述他的观点的呢?
生:作者先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首先肯定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就有了“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惨遭遇。接着作者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使得“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最后作者连用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刻画了“执策者”虚妄无知的嘴脸,发表感慨: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其真不知马也”。
师:好,分析得有条有理,“食马者”不知马,而致使“千里马”被埋没。同学们,你能分析分析“千里马”被埋没时的内心状态吗?
生:它肯定会郁郁寡欢,愤愤不平,有苦说不出,很无助,也很无奈。
生:,也许会怨天尤人,会沉沦。
师:我们同学有过这方面的感受吗?
生:我有过,我很喜欢舞蹈,而且辅导老师说我有这方面的素质,可上了中学以后,妈妈就不让我去少年宫学跳舞了,说那样会影响我的学习成绩,我为这事哭闹了好多次都没用,我就很伤心,一提这件事就不高兴。
师: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不满,课后我们可以聊一聊。
师:有才能被埋没确实是够可惜的,作者能写出如此悲情的文章,想想看,这是不是跟他的经历也有关?你觉得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生:韩愈当时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所以他以这篇文章来鸣不平。
师:说得对,韩愈这篇文章虽通篇写的是马,其实说的是人。同学们能不能简单分析一下?
生:作者在文中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食马者”比喻“统治者”,表现了“人才被埋没”的主题。
师:好,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托物寓意,我们曾学过的文言文中哪一篇文章也有这种手法。
(屏显: 托物 寓意 )
马→人才 人才被埋没
生:《爱莲说》,作者用“莲“来比喻“君子”。
师:很好,《爱莲说》以“莲”比喻“君子”,托物言志;《马说》以马喻人才,托物寓意。
师:下面请大家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托物寓意的手法,对文中的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做深入的理解,大家可以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讨论声渐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作者以“伯乐”喻“统治者”,以“千里马”喻“人才”。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对“人才”确实有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被统治者赏识,得不到重用,自己的抱负不能得以施展,那最终就只能默默无闻、毫无作为。因此有才华的“千里马”总在期待着“伯乐”的出现,但在那种社会环境中,真正有眼光的伯乐又在哪里呢?因此,“千里马”常被埋没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鼓掌):分析得很有道理
师:同学们,马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能拥有千里马更是驰骋疆场的将领们的宿愿,你能说说你想象中的古代名马是什么样的,并请结合大家已有的资料“关于伯乐和千里马”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印象中的古代名马应该是:高大、健壮、奔驰如电。我觉得这样的“千里马”能被“伯乐”发现,真是幸事。因为“千里马”被“伯乐”发现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才能,真希望所有的“千里马”都有好运。
生:我认为名马应具备骨骼分明、强健有力,奔跑如飞、轻捷如风这些优点,这样的马才不愧被称为千里马。但这样的“千里马”如果在贩夫走卒的手上,那它肯定会遭到埋没,就谈不上有什么超常的能力了,所以“伯乐”对“千里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说得很好。伯乐是识马的能手,但能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又有多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的文章《马说》,看看他作品中的千里马有怎样的遭遇。
我先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读一读这篇文章,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字音读得不对或是句子被读断的。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说说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马之千里者”一句的句读错了,应为“马/之千里者”。
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应该这样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师:两个句读的错误很快都被大家找出来了,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刚才的两个问题。
(生齐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文简析”,发挥自主性,疏通文意,划下你认为重要的和不懂的问题,准备在小组学习中提出来交流。
(生读课文,借助资料,疏通文意)
师(看同学们完成了自主学习过程):好,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刚才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小组代表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并解决问题)
师:好,现在请小组代表交流你们认为重要的内容,或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帮助解决。
生;我们小组觉得本文的通假字比较多,它们是:“祗”同“只”、“食”同“饲”、“见”同“现”、“材”同“才”、“邪”同“耶”。
师:好,大家掌握这些通假字的时候,要注意“食”、“见”、“邪”这些字的变读。
(屏显:通假字、字的变读)
生:我们小组觉得文中一字多义的现象比较突出,如“食”读shí时是“吃”的意思,读sì时是“饲养”的意思;“策”在“策之不以其道”中,解释为“驱使”,在“执策而临之”中,解释为“鞭子”。
生:我们发现“以”在“不以千里称也”中是“拿”的意思,在“策之不以其道”中是“按照”的意思;“其”,在“安求其能千里也”中解释为“它”,指代“千里马”,在“其真无马邪”中表示语气,解释为“难道”。
生:“马之千里者”中“之”的作用,我们小组不太清楚。
师:这个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帮助解决。
(生摇头)
师:好,老师来讲一讲。这是一个倒装句式,“马之千里者”应为“千里之马”,“千里”作“马”的定语。作者为了强调修饰性词语“千里”,将“千里”变成“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词“马”的后面,“者”起提顿作用,“之”成了定语后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文中还有几个特殊的句式,大家找找看,体会一下这些句式的作用。
生:有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生:“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先发出感叹,然后用反诘语气责问,最后用推测语气肯定了问题的实质:“食马者”不知马。表现了作者对“执策者”的蔑视和嘲讽。
师:如果将“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标点略改动一下,大家比较一下,所表达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屏显: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改动的句子变成了一个选择疑问句,语气减弱了,也没有能揭示问题的实质,更不能表达作者对统治者蔑视的情感了。
师:分析得很好。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