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6731  216739  216745  216749  216755  216757  216761  216767  216769  216775  216781  216785  216787  216791  216797  216799  216805  216809  216811  216815  216817  216821  216823  216825  216826  216827  216829  216830  216831  216833  216835  216839  216841  216845  216847  216851  216857  216859  216865  216869  216871  216875  216881  216887  216889  216895  216899  216901  216907  216911  216917  216925  447090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试题详情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试题详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策               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②执策临之   (马鞭子)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在主谓之间)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马)

②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4.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试题详情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试题详情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试题详情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试题详情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试题详情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试题详情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