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6732  216740  216746  216750  216756  216758  216762  216768  216770  216776  216782  216786  216788  216792  216798  216800  216806  216810  216812  216816  216818  216822  216824  216826  216827  216828  216830  216831  216832  216834  216836  216840  216842  216846  216848  216852  216858  216860  216866  216870  216872  216876  216882  216888  216890  216896  216900  216902  216908  216912  216918  216926  447090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试题详情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试题详情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试题详情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试题详情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试题详情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试题详情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试题详情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试题详情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试题详情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资料链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