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6934  216942  216948  216952  216958  216960  216964  216970  216972  216978  216984  216988  216990  216994  217000  217002  217008  217012  217014  217018  217020  217024  217026  217028  217029  217030  217032  217033  217034  217036  217038  217042  217044  217048  217050  217054  217060  217062  217068  217072  217074  217078  217084  217090  217092  217098  217102  217104  217110  217114  217120  217128  447090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试题详情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试题详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试题详情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