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6962  216970  216976  216980  216986  216988  216992  216998  217000  217006  217012  217016  217018  217022  217028  217030  217036  217040  217042  217046  217048  217052  217054  217056  217057  217058  217060  217061  217062  217064  217066  217070  217072  217076  217078  217082  217088  217090  217096  217100  217102  217106  217112  217118  217120  217126  217130  217132  217138  217142  217148  217156  447090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试题详情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试题详情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试题详情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试题详情

1.研讨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试题详情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试题详情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