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通过母子对话,在交代长子的经历的同时也展现了长子的性格。在这个家庭中,长子的命运最为不幸,他少小离家,一无所有,长期的流浪生活,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坏,没有是非,而且养成了一身的土匪习气和兵痞气,他的悲惨的经历造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悲剧性格是导致兄弟相残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当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才是兄弟相见不相识、兄弟相见即相仇的根本原因。
长子的性格注定了他逃不出悲剧的魔掌。他即使不死在弟弟的枪口也必定会莫名其妙的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军营里、荒野中。
剧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是多层面的,不单单只是揭露战争把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受煎熬,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对人们灵魂的扭曲的可怕作用。
(二)内容小结:
(一)内容探究
提问:长子上场为什么口口声声找“钟老太太”,而不是“一位老太太”?
讲解:原因有两个:一是离家太早,恐物是人非;二是心中始终念着想着尊重着自己的母亲。
提问:剧作者安排“手上的印”这一细节有什么好处?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讲解:剧作者安排“手上的印”这一细节可以再现以往人物关系,使得亲人相认的情节合情合理,自然流畅。
提问:从长子自述经历的一段话中,你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看出长子什么样的性格?
讲解:从此细节中,我们听到“耍把戏的”,“剿匪的大兵”,“张作霖”、“吴佩孚”……就可以看到社会的黑暗,坏人的横行与军阀的混战。在这种社会中能够“混”出来,说明了长子的为人,灵活并且注重眼前利益,“逃了出来”“碰上招兵,我就去当兵”。
提问:母亲对长子说的一句台词:“孩子,你怎么这样没有主张呢?总该帮一个好的打那坏的呀”,这句话中的“好的”“坏的”指的是谁?她为什么这样说?
讲解:其实母亲自己也不知道谁是“好的”“坏的”,只知道“这样的世界谁晓得我们明天还活不活啊?”她这样责备儿子仅仅是因为她为自己儿子的命运担忧。
提问:长子的台词“我那时什么也不懂”一段,包含几层意思,有什么作用?
讲解:这一段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因为不识字什么也不懂,因而没有主张;第二层:军阀们都差不多,当兵只是为了活命;第三层:自己为“有粮就吃”“有仗就打”的生活付出了伤痛的代价。这一段在情节上的作用,首先是对对方问题的回应,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处世态度,交待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并且比较充分地向观众展现了好游荡,且得过且过的性格特征。
提问:母亲对长子遭遇的抱怨是什么?台词中哪个词使用得准确?
讲解:“你跟妈要替人家瞎卖命呢?”这是母亲的抱怨,其中“瞎”字使用得准确传神--睁眼瞎瞎卖命!
提问:长子同母亲说回家缘由一段中可以看出长子对生活有什么憧憬?
讲解:“打进了南京,就什么全有了,儿子可以升官发财了,你老人家就是老太太了。”
提问:母亲听到儿子的话为什么“大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讲解:因为母亲知道二儿子在守江,知道“周先生说前天从他那儿过来了一批,被他们给打退了”的现实。这样写一是呼应前文,带出对“南兵”情况的介绍,二是表现母亲对可能出现的兄弟对峙惊惧异常,第三,这是母亲给长子“借一身便衣”情节的铺垫。
提问:长子台词“娘,怕什么!南兵来了,一枪就干掉他。”表现了长子什么性格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讲解:这句话表现了长子蛮横粗野的性格。这个性格是兄弟对峙仇杀的产生原因,这句话暗示了下文情节的悲剧性发展。
提问:母亲台词中恳求长子怎样做?为什么?
讲解:恳求长子“听娘话”,为了自己最简单最朴素的心愿就是孩子们“都在我身边”。
这一部分为观众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女儿的性格最为鲜明,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即便在母亲的劝说下,她要读书的决心也毫不动摇,她的坚持表现出她对新生活追求的执着。
母亲则是当时更为普通的广大群众的代表。她的最大理想是让儿子“积攒几个钱,将来娶一房亲,也好接续香火后代,”也就是希望自己死了能有儿子给自己送终。这样的想法,是最基本的,也是当时老百姓只能有的“理想”。
在这一部分母女对话中俩儿子的性格都是暗写。观众可以听出俩儿子的经历、性格大相径同。
二儿子,也就是“次子”为人本分老实,顾惜家庭,关爱妹妹。然而,这样老实的青年却投身行伍,就不能不让人想到全系不得已为之,全是生活窘迫所致。
老大--长子,则是另一类人,他天性就不安分,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在生活中胡乱冲撞,他并没有找到自己希望的东西,反而被腐朽罪恶的社会扭曲了自己的灵魂……虽说这里有他自身的原因,然而更多的,则是社会的原因和责任,因为,他走失时只是一个孩子。第一部分对长子只有一个简单的交代,这极为简略的交代为后面的情节的展开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二)内容小结
(一)内容探究
提问:剧作家在开场的舞台说明中传达了什么信息?
讲解:说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人物。时间:1927年正是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地点:龙潭江边:两军必争对峙之地;人物:母、女、长子、次子,中国农村最普通的家庭结构。故事发生:“母女在家一边做活,一边闲谈”,最最普通的中国农村生活的图景。
提问:在第一部分中,母女正在争论什么问题?女儿的态度怎样?母亲的态度怎样?
讲解:正在争论女儿是否要去南京城里念书的事情。女儿坚决要求去南京城里念书;母亲则不同意她去南京城里念书。女儿的理由是二哥已经答应自己去南京念书;母亲则认为儿子当小兵一月没有几个钱,不能送妹妹上学,而且母亲想让儿子积攒几个钱将来娶亲接续香火后代。
提问:母亲对女儿的将来如何考虑?女儿要求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
讲解:母亲希望女儿安心在乡下待着,学好针黹,找好婆家过一辈子。女儿读书的目的是离开农村,从她的台词中可以看出来:“我不要住在乡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追求。
提问:从第一部分来看,剧作者写这段母女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是讨论农村女孩读书问题或是诉说农村女孩进城的遭遇吗?
讲解:不是。是借讨论女儿进城读书问题交待人物情况,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
提问:母女对话中交待了哪些人物的情况?这样交待有什么好处?
讲解:交待了长子与次子的情况。这样通过他人之口交待人物不仅自然真实可信,而且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设置了悬念。
提问:舞台说明“外面忽闻枪响”有什么作用?
讲解:渲染战乱的紧张气氛,为母女话题转换提供了契机。
提问:剧作者在母女对话中谈及“二哥”的一些事情,间接写出了二哥的什么特点?
讲解:爱母怜妹。
提问:剧作者在第一部分中通过他人之口展现“二哥”印象的目的是什么?
讲解:为人物行动提供性格基础。
针黹zhǐ 剿匪jiǎo 缴械xiè 畜生chù
蚌埠bèng bù 辟门pì
3. 在剧本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2. 话剧(独幕剧)剧本有什么特点?
1. 作者写这个剧本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