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
2、明确目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眼中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2)再读课文,白杨树生活环境怎样?
(3)三读课文,作者仅仅写了白杨树吗?还写了什么?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4)回忆课文,作者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4、思维拓展训练:
参天巨树毁于微不足道的蛀虫(材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祸患常积于忽微的生活经历(联想)
红烛----
兰花----
莲花----
5、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七段,写《根须赞》的一个片断。
要求: 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注意在记叙中贯穿抒情和议论
(第二教时)
课堂学习研讨(1--4)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第2段中概括高原特点的一句话,用"________"标出。
(3)把高原比做"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正是抓住了高原的两个特点,一是______二是
(4)用" "划出与"黄绿"相照应的语句,用"( )"划出与"大毡子"相照应的语句。
(5)"礼赞"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扑入你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中"扑"能否换成"进"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讴歌黄土高原,可是又写其"单调"和"恹恹欲睡",这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3段对上下文________即第2段和第4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语段作者的情绪发生了几次变化?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在本文中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第2段却拓开一笔而写高原的景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熟读课文,划出疑问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2)、现代作家。(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4)、茅盾文学奖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1)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 积雪消 不折不 纵横 荡
(2)字形字音
大毡子 倦怠 婆娑 虬枝 锤炼
潜 暗长 刹那间 秀 (qí) 主 (zǎi) 旁 斜出(yi)
恹恹欲睡 坦荡如砥(dǐ) 黄绿错 (zōng)
读《陋室铭》然后仿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本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乡土情结
柯 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者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战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者溶化为生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女、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物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的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4..仿写: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
3.“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这是什么句式。请改写成陈述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