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7044  217052  217058  217062  217068  217070  217074  217080  217082  217088  217094  217098  217100  217104  217110  217112  217118  217122  217124  217128  217130  217134  217136  217138  217139  217140  217142  217143  217144  217146  217148  217152  217154  217158  217160  217164  217170  217172  217178  217182  217184  217188  217194  217200  217202  217208  217212  217214  217220  217224  217230  217238  447090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试题详情

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试题详情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试题详情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    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试题详情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  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     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  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教师点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试题详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试题详情

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试题详情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试题详情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试题详情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