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诵5、7两节。
7.同学有感情地齐读第9小节。
6.学生带着问题散读、思考。
要点:
①把白杨与楠木对比。作者明确地认为:
赞美楠木的人们是“看不起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而自己要高声赞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茅盾普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故应提示同学应联系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表面上装出一副抗日姿态,实际上推行积极反共政策,这一历史背景来理解。)
②结尾在“五赞白杨”时用“高声”来修饰“赞美,使赞颂的感情达到高潮,有力地结束全文。
③这最后一小节,不仅起了首尾呼应的效应,而且在爱憎分明的对比中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和战斗性。
5.教师范读第9小节,提问:结尾的五赞白杨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齐读(提示同学把四个反问句的语调和“不但象征而且象征”的语气读出来。)
3.教师启发:文章去掉第8节行不行?为什么?
让学生对7、8两节的关系再作充分讨论。
要点:
①第七节虽然由树→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但作者只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品味,去得出结论。而第8节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突现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挑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就是作者所以反复讴歌白杨树的真正原因。
②如果说第7节还在引导、启发读者去思索的话,那么第8节则有水到渠成,使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作者用倒装的因果句起了“四赞白杨”的作用。
2.同学散读7、8两节,边读、边划、边注。
由同学四人一组小议,展开讨论、相互质疑。
(要给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或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要点:
①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和其他树种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挺拔”,实际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②要深入理解作者安排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的作用。
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
内容:从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
字数:由第1句11个字,到第4句60个字。配合“只……只……”,“至少”,“竟一点也不”,“不更远一点”等词语力度逐渐加大!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已清楚明确,即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③作者所以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目的是加强借物咏人的语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可让学生转换句式,加以比较。)
1.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
4.教师讲述:
这三小节表现的内容基本相同,都紧紧扣住白杨树的不平凡来赞美,但句式富于变化,感情逐渐加深,抒情气息也愈来愈浓。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