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7187  217195  217201  217205  217211  217213  217217  217223  217225  217231  217237  217241  217243  217247  217253  217255  217261  217265  217267  217271  217273  217277  217279  217281  217282  217283  217285  217286  217287  217289  217291  217295  217297  217301  217303  217307  217313  217315  217321  217325  217327  217331  217337  217343  217345  217351  217355  217357  217363  217367  217373  217381  447090 

4、文章中作者描写“我”时,前后用了两次“啜泣”一词,找出来并提出其在文中的意思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试题详情

3、让两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毫无信心

   继而   “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信心萌发

   随后   “我能办得到的”      信心大增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试题详情

2、作者除了精心刻画“我”的心理活动外,文章中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也很精彩,尤其是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很传神,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来,并反复朗读体会。

 对其他孩子的描写: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

 对父亲的描写:(对父亲的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父亲话语亲切、平静,与母亲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可以试着比较父亲、母亲的做法有何异同)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试题详情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事件:  遇险

解决方案:   正确          错误   

父亲:  鼓励我自己下来。     抱我下来

杰利:  找来我的父亲       自己动手救我

结论:  父亲应正确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孩子应自己克服困难/帮助他人应采用正确的方法。

试题详情

2、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试题详情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试题详情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