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7191  217199  217205  217209  217215  217217  217221  217227  217229  217235  217241  217245  217247  217251  217257  217259  217265  217269  217271  217275  217277  217281  217283  217285  217286  217287  217289  217290  217291  217293  217295  217299  217301  217305  217307  217311  217317  217319  217325  217329  217331  217335  217341  217347  217349  217355  217359  217361  217367  217371  217377  217385  447090 

3.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这几句,描绘出一幅雪山图--群山白雪皑皑,四围茫茫一片,高原寒气刺骨,行进在雪山之中的红军部队虽已断炊,却勇敢向前。作者通过描绘这样的雪山图表现了红军战士的昂扬斗志和钢铁形象。四句三字一顿,节奏整齐,再加上演唱时深沉有力而悠长的曲调,让人对红军战士过雪山之举产生无限的景仰之情。

试题详情

2.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全诗用这句话作结,作用有三。诗的第二层主要写红军战士战无不胜,打得敌人丢盔弃甲,这一切就在于“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末句正是对上几句内容的总结。诗题是“四渡赤水出奇兵”,诗歌末句中的“真如神”与诗题中的“奇”字相照应。细细揣摩,“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中,饱含了作者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佩和赞美之情。

试题详情

1.横断山,路难行……

“路难行”,强调了横断山的通行困难,以此映衬出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双脚走天下的大无畏精神。这两句在诗中出现了两次,作者借助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试题详情

2.过雪山草地

全诗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4行):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困难处境。

第二层(5-10行):歌颂红军战士。

第三层(11-12行):点出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原因。

试题详情

1.四渡赤水出奇兵

诗的前5行为第一层,主要歌颂了军民之间的亲密关系。

诗的后12行为第二层,主要歌颂了红军战士和毛主席。

试题详情

1.四渡赤水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

1935年1月19日,一渡赤水;

2月中下旬,二渡赤水;

3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2.雪山草地

过雪山:为实现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战略任务,红军翻越了位于川西的大雪山。

红军通过的草地,绵延数百公里,到处是淤黑的死水潭,很多地方水深过膝,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颌。不少红军陷入死水潭牺牲了。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破牛皮鞋用水煮着吃。

试题详情

2.作品简介

课文选自《长征组歌 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由10个乐章组成。《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分别是其中的第四乐章和第六乐章。另几个乐章分别是:(一)告别,(二)突破封锁线,(三)遵义会议放光辉,(五)飞越大渡河,(七)到吴起镇,(八)祝捷,(九)报喜,(十)大会师。

试题详情

1.作者简介

萧华(1916-1985),长征中任红军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授上将军衔。在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时写下《长征组歌》。

试题详情

弃甲:丢弃武器装备。甲,指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等制成。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本文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试题详情

压黔境(qián)    雪皑皑(ái)       泥毡(zhān)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