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7204  217212  217218  217222  217228  217230  217234  217240  217242  217248  217254  217258  217260  217264  217270  217272  217278  217282  217284  217288  217290  217294  217296  217298  217299  217300  217302  217303  217304  217306  217308  217312  217314  217318  217320  217324  217330  217332  217338  217342  217344  217348  217354  217360  217362  217368  217372  217374  217380  217384  217390  217398  447090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试题详情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试题详情

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试题详情

⒈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

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

异:中心不同。

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泽东神奇的用兵之道;

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

⒉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

异:

第一首:⑴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

⑵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

第二首:⑴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

⑵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

⒊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

⑴以七言这主。  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⑵三言句。  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⒋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

语言精炼形象(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

⒌探讨课后练习三

试题详情

⒈背诵全诗; ⒉检查课后作业。

试题详情

⒈背诵两首歌

⒉完成课后练习二

⒊收集跟《长征组歌》有关的精彩片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⒈理解长短句式并学会运用;⒉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红军为什么能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

(千锤百炼不怕难    最后一句)

试题详情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  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⑵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写作画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㈡《过雪山草地》  齐读

⒈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⑴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

⑵炊断粮;

⑶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革命战斗的精神。

⒉“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⑴拟人、比喻、对偶

⑵用语形象、生动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⒊“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

试题详情

⒈正音

皑 ái    黔qián   毡zhān  草毯 tǎn   扎zhā

⒉辨形

黔─铃  皑─铠  锤─捶

⒊释意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试题详情

由长征的路线导入:;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