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7417  217425  217431  217435  217441  217443  217447  217453  217455  217461  217467  217471  217473  217477  217483  217485  217491  217495  217497  217501  217503  217507  217509  217511  217512  217513  217515  217516  217517  217519  217521  217525  217527  217531  217533  217537  217543  217545  217551  217555  217557  217561  217567  217573  217575  217581  217585  217587  217593  217597  217603  217611  447090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试题详情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试题详情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试题详情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试题详情

   远瀛(yíng)观   甲胄(zhòu)  充塞(sè)  碣(jié)石 

   嗫(niè)  嚅(rú)  迤逦(yǐ lǐ) 窸窣(xī sū) 

试题详情

   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试题详情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试题详情

                  第一课时

试题详情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