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7718  217726  217732  217736  217742  217744  217748  217754  217756  217762  217768  217772  217774  217778  217784  217786  217792  217796  217798  217802  217804  217808  217810  217812  217813  217814  217816  217817  217818  217820  217822  217826  217828  217832  217834  217838  217844  217846  217852  217856  217858  217862  217868  217874  217876  217882  217886  217888  217894  217898  217904  217912  447090 

1、  检查研究性学习评价人物的初步成果,明确情节对表现人物性格的关系。

试题详情

2、根据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词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就此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试题详情

1、这首词以“水”写愁,二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你还读过哪首词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来寄托相思?

试题详情

2、  难点:作者借“长江水”这个抒情线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说明:

   希望教师不要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纠缠于具体字词句的理解,一个是因为这首词明白如话,另外一个是词的涵咏体味始终离不开诵读,如果一味的解剖字词句,往往会忽略词本来的美。

作者笔下的相思离别之恨,是需要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细心体会的。这首小令语言清新,自然,娓娓道来,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意长。全词模仿民歌,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处处是情,字字是心,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感情热烈而直露,很具汉朝乐府民歌风味,感受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你明知道我爱你,却让我住在长江源头,而你却跑到长江的尽头。

   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可以从多角度诵读出相思离别之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介绍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2、介绍李之仪,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进士出身,善诗能文,尤精诗词,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苏轼称他的文笔词风是“入刀笔三昧”。其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一首为后世称道并广为传诵。
1、交流课前准备的词牌名为《卜算子》的词,学生或读或诵或背。
2、可以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卜算子》?(学生可能较为注重熟悉的词人词作,没有关系,教师可作引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读李之仪的词也是让学生了解到立体的本真充满真情实感的宋词,从而进一步对宋词有了感悟,此词笔调深得民歌情味。
朗读诗词
初步感知
1、教师在初读诗词这一环节上除了做字形、字音、字义上引导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生生互动层面做一个积极地引导者,有效的倾听者,与学生平等地朗读。
2、教师不是朗读中的主体, 但可成为朗读中的首席。
1、  学生初读,这一环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个人读,小组读,或者散读,开火车读。
2、  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生生互动,针对读的层面上,学生可以对学生做具体评价。
1、  初读诗词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读准字音,练好朗读基本功,体会诗词的音乐美,浅层次感悟宋词。
2、  学生在这一环节达到读准诗词的目的即可。
再读诗词
圈划品读
1、指导学生圈划、诵读。
2、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3、  播放浩浩汤汤的长江水视频剪辑,结合诗词,感悟体验想象,“此水几时休”?
4、  引导学生在读准的基础上读通、读透、读彻。由词的音乐美、到词的画面美,最后到词的情感美,只有这样,作者相思离别之恨才能水到渠成地读出来。
1、学生的学习活动具体可有圈划长江水的词句,诵读抒情句子。
2、学生抓住“长江水”这一线索,也就是感悟体验这首词的突破口,有了这一基础,学生才可以感受作者相思离别之恨。
1、  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量,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诵读、圈划、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这首词的节拍,体会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2、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3、  如果抓不住长江水这条线索,学生的感悟体验就很难被激活起来。
读读背背
增加积累
1、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寞寂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万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学生自由谈、自由读、自由背、读读背背。
这一环节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迁移拓展诵读能力。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选择一首你所喜爱的《卜算子》,回家诵读,初步赏析。(80字左右)
2、上网浏览,加深对宋词的了解。
完成作业。
诵读赏析,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网络开拓视野、增加累积。

思路点拨

   除了诵读诗词之外,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词这一文体的感情色彩,由词的特点即以清新之笔抒写多情善感的这一途径来实现对本词的把握;然后指导学生去读去感悟去体验去迁移去拓展。

练习举隅

试题详情

1、  重点:诵读与品味,在对具体词句的品读中,感受作者相思离别之恨。

试题详情

2、通过诵读与品味,感受作者相思离别之恨。

说明:

   诗词学习需要诵读沉浸,教学过程是带领学生诵读诗词,有序的诵读,是课堂生命存在的一种美丽的形式。因为,在那样的情境中,师生常常能寻找一份情感的执着,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生命的美。古之谓“吟咏性情”、“涵咏玩味”,学生只有诵读才能玩会得来的。大概是为文以气行,诵文以音见的缘故吧。气是宇宙浩然之气,音乃天地铿锵之音。这样,读久了,背熟了,古之人,古之情,文之气,文之美也就自然而然地流了出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学生与古人神会于千载之下,涵咏其中一段精神命脉,同自然酬酢于松石之间,玩味山中阴阳昼夕之消息,可居可游,可遇可诵,山水之大,其义可谓无穷者矣。这个时候师生便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儿,能拥有那么多古人的情感,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语文学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词句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试题详情

1、学习这首词具体生动地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试题详情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把握剧中的矛盾冲突。

   提问:说明第五幕这场戏的矛盾冲突线索(即矛盾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市长陈毅深夜去拜访老化学家齐仰之,齐仰之从开始拒绝接待到请陈毅进屋愿意交谈,再到秉烛夜谈、接受聘请,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激化和解决、层次线索清楚,充满戏剧性。

    这场戏的矛盾冲突线索(矛盾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是:打电话、按电铃,夜访被拒(发生)--进门后限制谈话时间,大谈“化学”(发展)--破例延时长谈,化学家起了“化学变化”(高潮)--委以重任,秉烛夜谈(结局)。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全剧主要塑造陈毅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陈毅的工作、活动、日常生活片断的描写,通过他与各种各样的人物关系以及发生的矛盾冲突,多侧面的展示了陈毅鲜明的性格特征和高尚的思想品格,塑造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

   课文这场戏,写陈毅市长为了恢复、发展生产,解决国产西药的问题,抵制帝国主义的封锁,深夜访问化学家齐仰之,说服齐改变看法,接受人民政府的聘请,出来工作。

   齐仰之是一位爱国的老化学家,政治观念淡薄、性格固执、清高,专心研究化学,深居简出。

   这场戏成功地塑造了陈毅和齐仰之这两个艺术形象。

    ③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话剧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的思想倾向等等,主要依靠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因此,优秀的剧作,人物的语言应该是高度个性化的,这样才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教养和思想作风。

   课文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作者在成功塑造陈毅和齐仰之的形象中,个性化的语言起了重要作用。陈毅是一个野战军司令员(元帅)、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他的语言机敏、生动、风趣、幽默、深邃,谈话中常夹些方言和文言,既不失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身份,又给人以诚恳、亲切之感,反映出他的高深修养,显示了他豪爽、直率、坚定、泼辣,富于雄辩的性格特征。

   例如:陈毅亲自下请帖请齐仰之参加政府召开的会遭拒后,一天深夜到齐府去拜访,第一次按门铃被拒之门外,又吃了闭门羹,这时陈说“我就不相信,偌大一个上海我都进得来,这小小一扇门我就进不去?!”这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了坚定的性格和倔强的脾气,符合陈老总性格特征。陈再次按门铃,齐看到后说:“又是你!”陈说:“对头!”齐又问他“究竟是干什么的?”陈说:“我倒是干大事的。鄙人是上海市的父母官,本市的市长。”这答话,豪爽、风趣中带点滑稽,符合陈毅的性格特征和身份。

   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期间,卓有成效的做资本家的工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剧作中也多次写到。第三场,写陈毅和市工业局长到资本家傅一乐(国华纱厂总经理)家,交代政府政策,解除傅的疑虑,让他尽快恢复生产。陈最后说:“今后我们都要以诚相待,都不能做对不起朋友的事噢!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我们共产党是从来不搞什么糖衣炮弹的,要么是糖,要么就是炮弹!”第八场,陈批评傅抽资外逃,置工人死活于不顾。过年时,带傅去工人家拜年。让他看看工人的生活状况。陈对傅说:“共产党是把你当朋友的,你可不要不讲交情哟!我早就对你说过,我这个人从来不搞糖衣炮弹,要么是糖,要么就是炮弹。你可不要惹得朋友对你打炮弹哟!”这两次关于“糖衣炮弹”的谈话,也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陈的身份、性格的。

   剧中通过齐仰之的语言,表现了他这个爱国、严肃的老科学家,性格固执、清高,最后还是起了“化学变化”。

   ④剧作的艺术特点。

   描写陈毅的剧作不少,像《丹心谱》、《陈毅出山》等等,《陈毅市长》就是其中写得比较好的一个。《陈毅市长》在选材立意、结构方式、表现手法、人物语言等方面都很新颖独特。

   陈毅的生平事迹充满戏剧性,可歌可泣的事迹很多。他担任上海市长的八、九年间,事迹也很多。作者以上海解放后的头两年为历史背景,通过工作、活动、日常生活和与各种各样人物的关系的描写,来塑造刻画陈毅这个人物。作者运用“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和实与虚结合的手法,成功的创作了《陈毅市长》这一剧作。

   在结构上,破除了“一人一事”的传统方式,采用了作者称之为“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方式来组织全剧,“虽然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但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各场之间尽管在情节上下不相连贯,各场都独立成章,可是为了不致产生零零碎碎、片片断断之感,仍旧考虑了在每一场的尾部或用几句台词或用一个细节来为下一场的情节开展找个由头或埋下伏线,做个简单的铺垫;最后一场,除了有自己独立开展的故事情节外,还将前面几场各自发生的事件都在这最后一场里有所交代,使之画上‘句号”。我期望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得整个戏分开来可以像一出出折子戏,合拢来又有一定的整体感。”这种结构方式也存在弊病,“陈毅的形象虽然光彩照人,但其他人物却相形见绌。这一毛病便是结构本身所造成的。”(沙叶新《<陈毅市长>创作随想》)。

   关于实事与虚构的问题,作者总结说:“像《陈毅市长》这种带有传记性的作品,它的故事情节不单是一般地要求来源于生活,而且某些重大情节还需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比如第一场陈毅在丹阳的报告,第二场接管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第三场陈毅到资本家家中赴宴等等都是当时的实事(当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他认为,传记性的作品,特别是描写革命领袖人物的传记性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也是可以虚构的。“《陈毅市长》的夜访化学家一场(第五场》便是虚构的。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件事,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熊十力长期居住在上海,深居简出,闭门著书,为了防止来访者过多的打扰,书斋内贴了一张‘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条幅。……我便虚构出陈毅夜访化学家这场戏。虽然这并不是曾有的实事,但却是会有的实情。因为陈毅同志当时确实关心和支持过建造盘尼西林药厂之事。”

   在风格方面,作者说:“在风格方面,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一般以正剧为多,我则力图赋予《陈毅市长》以浓烈的喜剧色彩。”

试题详情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复述课文里这场戏的故事情节。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一场戏,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描写陈毅市长深夜拜访化学家齐仰之,说服并聘请他主持筹划建立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故事。这表现了陈毅重视科学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作风。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